首頁>要聞 要聞
執法檢查報告:全面加快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建設 破解“垃圾圍城”困境
新華社北京11月1日電題:執法檢查報告:全面加快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建設 破解“垃圾圍城”困境
新華社記者高敬、陳菲
每年我國大中城市產生約2億噸生活垃圾。城鄉生活垃圾治理問題成為影響人民群眾對環境的第一觀感。1日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的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執法檢查報告建議,積極推動生活垃圾分類,全面加快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建設等,破解當前“垃圾圍城”困境。
報告顯示,近5年來,我國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逐步提升。截至2016年底,我國城市共有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940座,無害化處理能力62.1萬噸/天,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6.6%,比2003年提高了近45個百分點。
執法檢查發現,經過多年努力,我國基本實現了城市生活垃圾統一收集處理,近年一直在探索生活垃圾分類。2015年,我國確定了26個城市(區)作為第一批垃圾分類示范城市(區),部分示范城市探索生活垃圾分類回收與再生資源回收的銜接,完善垃圾分類收運體系。
報告稱,盡管生活垃圾分類探索了多年,但尚未取得實質性突破。公眾參與分類意識薄弱,一些居民區垃圾分類設施形同虛設,基本上還是“混合傾倒、混合清運、混合堆放、混合處理”的狀況。同時,垃圾焚燒、填埋設施在布局和選址上普遍遭遇 “鄰避”困境,易引發群體性事件。多重因素影響下,目前城鄉結合部的“垃圾圍城”現象比較突出。
相比城市環境,農村更是薄弱環節。農村環保基礎設施嚴重不足,全國只有43%的村莊實現了生活垃圾集中收運,一些地方還出現城市垃圾“上山下鄉”,使農村成為垃圾集聚地。此外,農村畜禽糞污、農藥包裝物等造成的面源污染,也成為農村環境問題的重要源頭。
針對“垃圾圍城”“垃圾圍村”等問題,報告提出抓好城鄉生活垃圾處理這件民生工程,加大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力度,創造優良人居環境。
報告建議,積極推動生活垃圾分類。建立健全生活垃圾分類的政策法規和技術標準體系,加強垃圾分類配套設施建設,總結推廣可復制的生活垃圾分類模式,引導居民逐步養成主動分類的生活習慣,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垃圾分類的良好氛圍。
同時,全面加快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建設。要加大對生活垃圾處理設施特別是農村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和資金投入力度,堅持城鄉統籌,因地制宜,從實際出發推廣經濟實用、就地就近規模化處理的方式方法,加快農村生活垃圾治理。
報告提出,在建設垃圾處理設施中,要多措并舉,妥善解決“鄰避效應”。推動垃圾處理項目規劃選址、審批、建設運行全過程信息公開,加強輿論引導,開展典型示范宣傳,建立利益補償機制,力爭將“鄰避”變為“鄰利”。
另據了解,執法檢查也發現當前固體廢物利用處置等專項科學技術研究比較薄弱,垃圾滲濾液處理等技術有待突破。報告提出,要強化科技支撐,提高污染防治的科學化水平。(完)
編輯:楊嵐
關鍵詞:垃圾 生活 設施 分類 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