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一次秋游應該勝過十個興趣班
錢江晚報日前報道,這些日子陽光明媚,許多小伙伴都忍不住要出去踏個秋。于是,海寧一小學三年級某班級家委會,就想在雙休日組織一次一日游,帶孩子們出去玩玩。據了解,為了鍛煉孩子們的自理能力,這次秋游不需要家長陪同。原以為班里的大多數孩子都會參加這次活動,但沒想到的是,40人的班級只有4人能參加。不能參加的人全因為星期日有興趣班。
顧名思義,所謂興趣班應該是孩子因強烈興趣而自發參加的課外學習。通常情況下,一個孩子不可能啥都有強烈興趣,很多所謂的興趣基本上會淺嘗輒止。而40人的班級,竟然有高達九成的學生周日有興趣班,無疑極不正常。更嚴重的是,很多孩子不是一兩個興趣班,而是動輒三四個。毫不夸張地說,小學生上興趣班已經成為了一種常態,一天好幾個、一周十來個興趣班的報道,不時見諸媒體。
具體而言,興趣班大抵可以分為技能類和知識類兩種。無論是哪種類型,孩子真心喜歡、家長成全的真正興趣班,可謂少之又少,絕大多數的興趣班都已經異化成一種教育競爭。尤其是知識類興趣班,其實就是課外補習班,與其說是孩子的興趣,不如說是家長的要求。
過多參加課外補習班的弊病,可謂不言而喻,在此暫不贅述。相對而言,課外特長培訓更具迷惑性。“技多不壓身”,多一門特長就多一份勝算,技能越多、素質越高,在不少家長的心里形成了類似根深蒂固的觀念。于是,不少家長就帶著孩子學鋼琴、 學跳舞、 學書法,什么都重要,啥都不能拉下,孩子的負擔越來越重。
其實,素質不是技能的相加,更不是知識量的簡單積累。素質是獨立的東西,既不是知識的綜合,又不是技能的綜合,歸根結底是一種做人的基本良知、人生態度和判斷力。如果只是視之為升學的重要輔助“籌碼”,希冀出“奇”制勝,那就完全違背了教育的初衷,異化成了升學軍備競賽。
德國著名的哲學家雅斯貝爾斯在《什么是教育》中如是寫道: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換言之,教育的本質不是灌輸,而是一種激發與喚醒。秋高氣爽,利用周末讓孩子走到戶外,沐浴和煦的陽光和呼吸新鮮的空氣,好好放松一下,感受一下世界的美好,其意義或許遠超過任何興趣班。誠如評論者所言:一次秋游應該勝過10個興趣班。到底什么樣的教育對孩子的成長才最為重要,確實值得家長們好好反省。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興趣 孩子 秋游 勝過 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