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一位環保局長的生態補償賬:誰保護 誰受益
制圖:蔡華偉
防治污染 共迎挑戰(美麗中國·和諧共生)
“環境也是民生,青山也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身邊的環境美不美,老百姓的感受最直接。優美的環境直接帶來舒適感和幸福感,而污染則令人苦不堪言。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把污染防治列入三大攻堅戰之一。可見,黨中央治污決心之堅決。近年來,從“大氣十條”到“土十條”相繼發布,從全面推行河長制到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污染防治的步驟越來越緊密。如何打贏這場污染防治攻堅戰?現在還有哪些難啃的“硬骨頭”?
實施大氣污染防治
一位環保局長的生態補償賬
今年第三季度,山東省級財政補償淄博市環境空氣質量生態補償資金852萬元;前三季度,省級財政補償淄博2130萬元——10月26日,山東省環保廳公布今年17地市第三季度和前三季度生態補償考核結果,淄博市在第三季度排名第六、前三季度排名第四,說明淄博在空氣質量改善方面成績不錯。
“采暖季馬上來臨,對環保部門是極大的考驗。”淄博市環保局局長于照春長舒一口氣,又投入到緊張的環保檢查中。
“誰保護、誰受益,誰污染、誰付費。”說起環境空氣質量生態補償,于照春覺得激勵作用明顯。目前,在山東,每立方米空氣中污染物濃度降低或升高1微克,獎懲金額由20萬元升至80萬元。
“空氣質量同比改善,省里發紅包;空氣質量惡化,向省里交真金白銀。”于照春說,哪怕被罰一元錢,也說明空氣質量惡化了,丟人、丟面子。
山東每季度公布一次生態補償考核結果,在每個地市環保局長那里,還有一份空氣質量改善或惡化明細表。每次出結果,于照春都會看看哪項污染物拖了后腿。在環境空氣質量生態補償具體考核指標上,山東以各地市PM2.5、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季度平均濃度同比變化情況為考核指標,建立考核獎懲和生態補償機制。于照春覺得,之所以將這4類污染物作為考核指標,是因為它們是影響山東空氣質量的主要因素。
“之前,淄博是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拖后腿,就著重治理這兩項,在污染企業安裝或更新脫硫脫硝設施。”于照春說,現在這兩項改善幅度大,成了淄博空氣質量改善的增分項。
如今,于照春又盯緊了PM10、PM2.5這兩項,他找到住建部門,從建筑工地揚塵抓起。目前,淄博建筑工地都裝上了PM10、PM2.5監測設備。考核指標中,PM2.5治理難度大,其考核權重也最大。“指導性比較強,鼓勵地方著重改善PM2.5。”于照春說。
第三季度,青島、煙臺、威海因為空氣質量同比惡化,三市共向山東省級財政上繳627萬元,而淄博自從山東實施生態補償制度以來,一直受獎勵。“我們的空氣質量一直在改善。”于照春說。
于照春認為,公布生態補償考核結果,等于給17地市的環境治理排名,也推動了地方黨委政府的積極性,避免了環保部門單打獨斗的局面,形成了地方黨委政府牽頭總攬、各部門齊抓共管的環境治理格局。
“十九大報告指出,堅持全民共治、源頭防治,持續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打贏藍天保衛戰。報告為治理大氣污染制定了總方針、路線圖,我們一定貫徹好、落實好,繼續探索完善生態補償、約談等旨在推動黨委政府積極治理環境的體制機制,為保護生態環境作出這一代人應有的努力。”于照春說。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一位村民眼中的“美麗與鄉愁”
鄉愁是美麗的,更是生態的。貴州省安順市西秀區浪塘村村民周瓊說,四年前,浪塘村有點“爛”,污水亂排、畜禽亂跑、糞草亂堆,“雖然這里生這里長,但并不喜歡這樣的環境,出去就不想回來”。
如今,整治后的浪塘,有生態濕地、小橋流水,村莊整潔,走出去的周瓊,又從城里回到村里,建房搞起了農家樂。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強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復,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農村之新之興,在于富而美。這幾年,我們著力實施‘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六大行動計劃,從水、電、路、訊、房、寨六個方面系統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十九大報告更加堅定了我們的信心,我們將堅定不移地做下去。”安順市委常委、西秀區委書記郭偉誼說。
浪塘村的變化只是一個縮影。西秀人居環境整治工程于2015年12月啟動,將城市、鄉鎮、農村規劃三圖合一,量體裁衣、量力而行。
針對污染防治,西秀區通過實施“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區處理”的四級聯動模式,實現城鄉垃圾治理一體化。通過統籌城市環衛設施布局,將城市垃圾治理體系延至農村。綜合考慮鄉鎮地域范圍、垃圾數量、運輸成本等因素,給14個鄉鎮建垃圾轉運站、配垃圾轉運車,實現及時收納、轉運、壓縮、處理。
每到節假日、周末,總是游人如織,先行一步整治的浪塘,嘗到了環境變美、產業變多、村民變富的甜頭。
加強固體廢棄物和垃圾處置
一個小鎮的洋垃圾阻擊戰
過去數千家賣舊服裝和舊裝扮的檔口已關閉,一些銷售、加工和存放洋垃圾的臨時棚寮被拆除,鎮上村里處處可見“整治非法加工經營舊服裝”的標語……日前,記者來到以往靠洋垃圾生財且“聞名”的廣東陸豐碣石鎮,發現這里的洋垃圾舊服裝產業已風光不再。
碣石鎮地處沿海,毗鄰港澳,據當地老人介紹,上世紀80年代初,少數漁民利用出海往返港澳地區之便,帶回一些舊服裝,當地有人將走私來的舊衣服“翻新”,以名牌“外貿尾單”的名義在網上翻倍售賣,并逐步形成洋垃圾走私、運輸、翻新、銷售完整產業鏈。據估算,人口近30萬的碣石鎮,直接從事洋垃圾服裝經營的一度有萬余人,賣出舊服裝上億件。
一位該行業從業人員透露,這些來歷不明的舊衣服,在很多作坊只是用洗衣機簡單洗洗,熨燙后就在網上銷售或發往外地服裝市場,很多根本就沒消毒。而記者從衛生防疫部門了解到,不少洋垃圾含大量致病病原體,無法通過一般洗滌方法殺滅,極易造成人體腸道、呼吸道等方面疾病,嚴重危害公共衛生安全。
去年6月以來,廣東開始對碣石鎮非法加工經營洋垃圾舊服裝問題進行全面打擊整治。今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禁止洋垃圾入境推進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制度改革實施方案》,要求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碣石鎮的洋垃圾治理,有了徹底好轉。
目前,陸豐市組織公安、交通、海防打私、環保、市場監管等執法力量,分成陸上、海上兩個行動小組,對碣石灣海域和周邊路段實行24小時不間斷巡查監控,嚴防洋垃圾非法流入;公安、郵政、商務等部門,嚴查運輸、貯藏、郵寄、托運等環節的違法違規行為,嚴防洋垃圾舊服裝通過物流或快遞非法流入、流出。截至目前,碣石地區共清理洋垃圾門店3279間次,拆除儲存、加工、經營棚寮3017間,累計收繳舊服裝6018.5噸,專項整治行動取得明顯效果。
下一步,如何防范洋垃圾產業死灰復燃,還需各方持續不斷地努力。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加強固體廢棄物和垃圾處置。陸豐市委、市政府表示,將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為契機,鞏固整治成果,堅決堵住洋垃圾舊服裝流通通道,同時建立健全打擊整治洋垃圾舊服裝常態化管理機制,防止非法加工經營活動回潮反彈。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環保局長 生態補償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