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大會新聞 大會新聞
十九大新聞中心舉行“教育綜合改革”集體采訪
新華社北京10月22日電(記者韓潔、胡浩、崔靜)十九大新聞中心22日就“教育綜合改革”舉行集體采訪,邀請上海市教育衛生工作黨委書記虞麗娟、鄭州大學校長劉炯天、新疆哈密職業技術學院副院長劉志懷、北京十一學校校長李希貴、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黨總支書記徐川、貴州省黔東南州鎮遠縣江古鎮中心小學教師黃俊瓊6位十九大代表接受了中外記者采訪。
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布局中,上海承擔了國家教育綜合改革和高考改革的試點任務。虞麗娟說,2014年啟動改革以來,上海在提升政府教育治理能力、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各級各類教育等方面出臺52條214項重要舉措,目前各項工作均取得階段性成效。全面深化教育綜合改革,需要加強教育系統內部的聯動改革和有機銜接,高中教育教學和大學招錄工作、人才培養工作必須有機銜接,促進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同時,針對教育培訓市場過熱且存在無證經營、亂收費等問題,上海今年教育系統補短板的一個任務就是狠抓義務教育階段培訓市場秩序規范問題,下一步還要繼續努力不斷改善整個教育生態,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不久前公布的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中,鄭州大學榜上有名。對此,劉炯天認為,“雙一流”不是用來說的,而是要用來干的。進入名單并不意味著已經是一流大學,而是強調向“雙一流”的方向努力建設。要建設一批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把我國由教育大國變成教育強國,“任重道遠,我們要擼起袖子加油干”。
在建設創新型國家進程中,職業教育承擔著培養大國工匠的責任。劉志懷認為,從職業教育著手培養工匠精神,需要學校和社會兩個層面共同努力。學校首先應該轉變學生的思想觀念,同時加強師德師風建設,通過嚴肅認真的工作態度和精益求精的治學精神,影響帶動學生認識上的轉變。在公共課、專業課和校園文化中應融入工匠精神教育的內容。就社會層面而言,首先要在全社會范圍消除對技術和勞動的歧視,同時要提高工匠的社會地位和待遇,從制度層面來保護工匠精神。
在回答記者有關學生參加社會補課問題時,李希貴認為,這一現象的確對孩子成長和學校教學秩序產生一些不良影響,但也應從教育自身反思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今天以計算機為基礎的信息技術、數據技術和人工智能的出現,必然要帶來教育的變革。未來20年六成職業可能會消失,十九大報告提出要辦好網絡教育,這表明僅靠現行傳統教育沒法應對未來。如何通過全社會的參與形成各種形態的學習型組織,加快建設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國家,是下一步需要思考的問題。
高校思想政治課如何能得到更多學生喜愛?徐川認為衡量一堂課或者思政工作好不好的標準,就是以學生為立場,而不是看老師在課堂上用了多少花樣或方式,更重要的是看學生接受了多少、消化了多少、吸收了多少。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就像為學生精心烹制一頓大餐,要知道學生喜歡什么,自己廚房具備什么,大餐如何送給學生。好的高校思想政治課應該從學生的立場、老師的角度和傳輸的過程來充實提升效果。
鄉村教師短缺一直是制約著我國鄉村教育發展的“短板”。黃俊瓊說,近年來,在國家的關心支持下,農村學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特別是鄉村教師支持計劃的出臺實施,讓農村教學環境得到改善,來到農村的老師也越來越多。以貴州為例,農村教師有不少優惠政策,如國培計劃、教師周轉房、鄉村教師津貼補助等,相信今后鄉村教師隊伍會越來越強大。(完)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十九大新聞中心 “教育綜合改革”集體采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