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場>訊息訊息
《讀碑窠石圖》中隱藏著千古之謎:曹操還是孟浩然?
原標題:名畫中隱藏著千古之謎 曹操還是孟浩然?
曹操
孟浩然
五代 李成 《讀碑窠石圖》
《讀碑窠石圖》局部放大圖
史上懸案
一千多年前的一幅中國名畫,名曰《讀碑窠石圖》,系五代時期的畫壇大師李成所繪,其知名度雖然不如《清明上河圖》,然而確實也是中國古代繪畫界的精品和上品。既有雄奇瑰麗的山水,又有古樸渾厚的石碑,以及神態悠遠的人物,充分體現了當時美術水平的最高峰。然而,這幅畫也留下一個懸案,圖中有一位騎著驢子,悠閑靜觀石碑的老人,這位老人是誰?至今無定論。
千古名畫中人物身份起了爭議
李成是五代成就最高的畫家之一,長安人,唐代皇室之后,因為戰亂流離,遷居在山東營丘,因此又稱“李營丘”。李成善于畫山水,一支筆能取千萬景象于咫尺之間,山林石峰,云霧溝壑,都顯得蒼勁而神秘,古樸而深邃。《讀碑窠石圖》是他的代表作之一,當然,現存下來的,也有專家說是摹本。還要說明一點,此畫不是李成一個人完成的,是有搭檔的,搭檔名叫王曉,李成畫樹木石碑,王曉畫人物。
《讀碑窠石圖》如今保存在日本大阪的美術館,所以我們目前只能看到影像資料或者印刷品資料。從這些資料來看,李成的《讀碑窠石圖》確實“氣象蕭疏,煙林清曠”;在空曠寒冷的平野中,突兀著幾株高大的古樹,古樹葉子全然落光,一片蕭條;天色似乎也很陰沉,氣氛有點凄幽;而與古樹蒼老風格相搭配的,是一塊巨大的石碑平地拔起,巍峨聳立,石碑下墊著一只巨大的石龜,也顯得蒼涼孤立。
而在枯樹古碑之外,天空空無一物,不見云朵不見飛鳥,也不見地平線,彌漫著一片亙古的荒涼感。在這一片凄蒼孤傲的氣氛當中,畫面上出現兩個人物。一位是書童或侍者模樣的人,立石碑前方左側,手中執一杖,梳的是童子發型,年紀估計不大。侍者面向右側的一人一驢,騎著驢子的是一位老者,白衣黑邊,長髯飄飄,頗顯老態。他抬頭看聳立在前方的石碑,陷入沉思,要么是在辨識石碑上的文字,要么是在對著石碑想起了什么,正在神游并感慨。
石碑上刻著什么?畫面上沒有顯示,只有碑側有一個題款,曰:“王曉人物,李成樹石”。其實,從可見度而言,這是一塊無字碑,但是從人物的凝視來看,從畫面的效果來看,這是一塊有文字的石碑,這就是畫家的高明之處,沒有字也能畫出有字的效果。
正因為石碑上的文字沒有明確顯示,那么,賞碑人的身份就成謎了,到底是誰?是畫家虛構的一個路人?后人說不是,這個人是有身份的,他的大名叫曹操!但是又有人提供了另外一個答案,賞碑人不是曹丞相,而是唐朝那位寫“春眠不覺曉”的孟浩然。
于是,人物身份成懸案了。好,我們先設定畫中人是曹操吧。
曹娥碑?曹操隨從的規模似乎太寒酸了
歷史上有沒有曹操讀石碑的記錄呢?當然有,不用歷史學專家回答,一般對《三國演義》比較熟悉的人就可以脫口而出:曹操曾經和楊修一起研究過曹娥碑。
先說曹娥碑,這是中國書法史上的一座名碑,為了表彰孝女曹娥,公元151年,會稽地方官府為其立碑。后來,蔡文姬的老爸蔡邕來到了石碑前,摩挲贊嘆,徘徊不去,實在忍不住激動的心情,就在碑陰刻下“黃絹幼婦,外孫齏臼”,其實是給此碑設下一道密碼。
密碼到底怎么解?蔡邕之后沒過多久,有兩個聰明人也來到曹娥碑前,也是贊嘆不已,然后對“黃絹幼婦,外孫齏臼”這道密碼很感興趣,開始破解。其中一個最先破解,稱這道密碼的意思就是“絕妙好辭”。率先解開密碼的人,就是楊修,另外一個稍慢的,是曹操。
楊修這樣解釋:黃絹是有顏色的絲綢,那便是“絕”字;“幼婦”是少女,即“妙”字;外孫是女之子,那是“好”字;“齏”是搗碎的姜蒜,而“齏臼”就是搗爛姜蒜的容器,用當時的話說就是“受辛之器”,“受”旁加“辛”就是“辭”的異體字。
想必大家對這段佳話已經很熟悉,就沒必要展開解釋。然而,這個故事和《讀碑窠石圖》一結合,還是有問題的。不是說故事有問題,而是說畫中人的身份認定有問題。雖然曹操和楊修可能解讀過曹娥碑,或者說這個傳說被社會所承認,但是,為什么堂堂一個曹丞相和楊修去祭祀曹娥廟,怎么不見浩浩蕩蕩的隊伍呢?雖然不是什么大的儀式,但貴為東漢丞相,幾十個隨從還是有的吧。畫中稀稀疏疏兩個人,孤零零的一位老者,全無王者或者大臣的排場,感覺只是民間的閑云野鶴,怎么可能是威震天下的曹孟德呢?而且,楊修哪去了?再說,曹操這么重要的人物,怎么好意思讓他騎一頭驢子呢?
這是一個大疑點。然而,也不是說不能解釋。因為李成畫作的風格是蕭瑟孤傲,冷清寒寂,就算是曹操這樣的一代英雄,也得遵循他的畫風,冷冷清清地出現在畫面上,其實也恰好能顯示曹操這種人物的高冷范。讓曹操騎驢子還是騎馬,還不是由畫家說了算。
從這個方面來看,說是曹操似乎也是成立的。
墮淚碑?似乎更符合孟浩然的語言風格
圖中騎驢人是曹操的說法一度比較流行;然而,也有美術史專家認為,騎驢的人不是歷史政治風云人物曹操,而是唐朝一位安靜的宅男詩人孟浩然。
孟浩然讀石碑也是有記錄的,而且是他自己記錄的。孟浩然有詩云:“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水落魚梁淺,天寒夢澤深。羊公碑尚在,讀罷淚沾襟。”話說孟浩然有一年登上襄陽的峴山,在峴山山脈當中,有一座羊祜山,山上有一座石碑,名叫羊公碑,又名墮淚碑。孟浩然去游玩的時候,正好是水位下降,天氣開始轉寒的秋天,想起古往今來多少英雄豪杰成為過往,如今看到山上聳立的羊公碑,不免淚下沾襟。什么是羊公碑,為什么看到一塊碑石會墮淚?這就不免提到一個重要的歷史人物:羊祜。
羊祜是西晉的名將,順便提一句,蔡文姬是他的姨媽。他生活在三國末期,其實當時蜀國已經滅亡,剩下西晉和東吳對立,羊祜帶兵在襄陽前線,與東吳的陸抗對峙。羊將軍不僅帶兵有方,而且治理水平也杠杠的,將襄陽管理得很好,百姓安居樂業。羊祜死后,百姓們在山上立碑紀念羊祜,人稱羊公碑,老百姓每次看到此碑,想起羊祜生前的功績,不免紛紛墮淚,因此又稱墮淚碑。
其實,中國古代的人,尤其文化人都有一種立碑的心理,羊祜本人也有這種期待。他有一次登山的時候,忽然傷感地說“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來賢達勝士,登此遠望如我與卿者多矣,皆湮滅無聞,使人悲傷!如百年后有知,魂魄猶應登此山也”,其他人也是因為羊祜有這個愿望,才立了這塊石碑的。來看這塊石碑而墮淚的,不只是老百姓和孟浩然,陳子昂也墮淚,李白也墮淚,墮淚是這塊碑的正確打開模式。
從畫面的氣氛和構成來看,解釋成孟浩然似乎合理一點,稀疏的古樹,零落的林木,蒼涼的古碑,凄清的氣氛,更符合墮淚這種姿勢。兩人觀碑,冷清蕭索,也更符合孟浩然山水田園詩人的身份。
其實,如果跳出到底是曹操還是孟浩然的爭論,我們不妨將這座石碑,這個人物,解讀成中國文化史上一切的石碑,一切的人物;古代中國無處不有石碑銘刻歷史,無處不有人物駐足觀賞這種銘刻的模式,這樣理解也就對了。(記者 劉黎平)
編輯:楊嵐
關鍵詞:曹操 石碑 孟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