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社會治理需要“多對多”的共建

2017年09月27日 13:39 | 作者:顧駿 | 來源:人民日報
分享到: 

經濟社會發展離不開穩定的社會環境。日前,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表彰大會代表時強調,發展是硬道理,穩定也是硬道理,抓發展、抓穩定兩手都要硬。創新社會治理,就要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之路,最大限度地釋放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

創新社會治理,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內在要求。要讓創新真見實效,關鍵還在于轉變思路。以前黨委政府大包大攬,如今要形成“全民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就要轉向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多方協作。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充分發揮群眾的主體性作用,滿足日益富裕起來的群眾對平安和秩序的需求。

今天社會治理中的許多問題都同民生有關,而民生的內涵正在發生變化:以前,緩解不同群體間的利益糾紛,往往通過增加公共資源的供應來實現;如今,若想不同群體之間達成利益均衡,則需要在存量資源中進行調配。這意味著,治理過程少不了“動奶酪”,只有讓群眾參與到利益分配方案的制定中來,才有可能讓各方達成共識,社會治理才能減少阻力。

提高社會治理的參與度能有效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前不久,山東一個地方的市民上演“公路暴走”,人車爭道引發爭議。處理此類事件,政府如果照搬過去“缺什么補什么”的辦法,為暴走團增設運動場地,似乎無濟于事。畢竟,一方面公共投入有限,另一方面群眾公路暴走的偏好有其復雜性。可見,僅僅政府出面,好心未必能辦成好事。沒有群眾廣泛參與,問題解決不了,政府自己也會陷入漩渦。換種方法,讓暴走團、有車族、交管部門、普通市民等一起來找方法、尋策略,或許更有利于問題的解決。社會治理不是“一對一”的較量,而是“多對多”的共建,只有每個利益群體都有相應的話語權,才不會出現“按下葫蘆浮起瓢”的治理窘境。

提高群眾參與社會治理的積極性需要一個過程,發揮社會組織的中介作用可收“催熟”之效。像上海,為了解決廣場舞擾民的問題,不是由政府出面“整治”,而是向社會組織購買服務,讓專業工作者通過組織廣場舞大賽,把大媽們組織起來,一邊比賽,一邊組建“廣場舞聯盟”。聯盟需要建章立制,大家在討論章程的時候,制定了“文明廣場舞公約”,早晚幾點開始、幾點結束、音響分貝多少、場地有糾紛如何解決等等。舞者自律了,鄰里糾紛也就消弭了。社會治理就是如此,不要小覷任何一個主體的參與,也不要忽視任何一方的力量。

社會治理的最大動力既來自于人們的安全要求,又來自于廣大市民和社會組織的積極參與,關鍵是把體制搭好、機制建好、環境做好、條件配好,讓群眾、專家和社會組織走上前臺,共同參與社會治理,才會有人人在安定有序社會中共享人生精彩的大好局面。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治理 群眾 共建 政府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91一区二区三区 | 日韩精品亚洲国产另类 | 亚洲欧美久久网站 | 亚洲一区在线曰日韩在线 |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在线 | 亚洲欧洲精品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