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邁向更有溫度的人文之城——上海打造城市文體新格局提升軟實力
新華社上海9月26日電題:邁向更有溫度的人文之城——上海打造城市文體新格局提升軟實力
新華社記者季明、吳霞
26日,上海浦東小陸家嘴地區的最后一塊“寶地”留給了民生文化新地標——規劃面積2.6萬平方米的浦東美術館在黃浦江畔啟動建設。
隨著近期多個重大文化體育設施興建、改建和擴建,上海的公共文化體育空間即將發生數量級的變化。這座國際大都市在夯實經濟發展的高度、科技創新的力度的同時,不斷滋養人文情懷、提升城市溫度,切實增強文化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
以城市最優空間打造最佳精神家園
拿出城市發展中的最優空間,為老百姓打造最佳精神家園。這是上海的魄力和遠見。
26日開建的浦東美術館毗鄰黃浦江,多年來想要拿此地塊進行商業開發的企業絡繹不絕,但地方政府硬是拒絕了這塊“看得見的大蛋糕”,將陸家嘴金融城核心區的最后一幅地留給了市民,留給了文化。
2016年底,上海在“十三五”規劃中提出“兩軸一廊,雙核多點”的城市文化功能新格局。“雙核”中的“一核”即指世博文化公園等黃浦江東岸的新建場館;“另一核”是位于浦江西岸的人民廣場文化功能集群。規劃中的“雙核”位于寸土寸金的黃金地段。
“堅持一張規劃藍圖干到底,是上海城市發展的重要原則,也是時至今日中心城區還能容納新建大型文體設施的關鍵。”上海久事(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上海久事體育產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姜瀾說。
以萬體館、八萬人體育場為標志的徐家匯體育公園周邊環繞核心商圈。但上海歷任城市管理者都堅持保留這塊中國體育輝煌和夢想的見證者。
如今,上海啟動徐家匯體育公園環境整治和綜合改造工程項目,以解決體育建筑建設年代較早、設計標準偏低、功能定位不清晰等問題。姜瀾介紹說,改造后這里將新增約3.3萬平方米室外新建體育場地和4萬平方米室內體育公共空間,成為“卓越的體育賽事中心、活躍的大眾體育樂園、經典的體育文化地標”。
從綜合性到專業性 更好提升文化獲得感
盤點新一輪上海重大文化體育設施建設,新增或改擴建的都顯現出較強的專業性特征——從過去以綜合性為主,到現在強調專業功能細分,不僅體現設施建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更意味著“民生工程”要更好把行業職能的專業性與社會功能的復合化融為一體。
8月,宛平劇場改擴建工程正式開工。根據規劃,改擴建后的宛平劇場將擁有1個滿足大型戲曲劇目演出的千人專業劇場和1個300座的戲曲小劇場,打造國內外極具影響的戲曲演藝高地。
而今年下半年,上海還將有11個劇場、劇院的修繕、遷建項目竣工或開工,涉及上海京劇院等10多家文藝院團。加之已啟用新場地的上海芭蕾舞團、上海歌舞團、上海交響樂團等,擁有專屬演出場地乃至實現“場團合一”的院團清單變得越來越長。
有數據顯示,近年來上海群眾文化體育需求日益旺盛,活動開展如火如荼。2013年市民文化節舉辦至今,每年總體保持5萬多項文化活動、近3000萬人次參與;2016年第二屆上海市民體育節舉辦各級各類賽事9778個,參與人次超千萬。
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宗明說,重大文化體育設施建設,一方面要遵循專業規律、做出專業標準和水平,另一方面要更關注群眾呼聲、滿足群眾需求,不斷提升建設中的市民獲得感。
構筑“未來城市”的文化之根
建筑是文化的“容器”,是心靈感悟和精神體驗的重要空間,更是增強城市吸引力、影響力、創造力的重要載體。
上海正在面向未來 ,打造“全球卓越城市”,這將是一座“創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態之城”。
根據規劃,上海博物館的發展目標是建設成為“世界頂級的中國古代藝術博物館”。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說,今年9月開工的上博東館將構建以中國古代文化主題為核心的展陳體系,以中國歷史上的文化現象為切入點,打破展品的門類限制,橫向構建體系,舉辦反映中國重要歷史文化內涵的主題性陳列展覽,讓文物說話,講中國故事。
預計于2020年建成的上海圖書館東館,將有近80%的空間向讀者開放,提供讀者圖書閱覽坐席近6000個、全開架藏書約480萬冊,滿足每年200余場講座、上千場各類學術活動的讀者需求,讀者年接待量可達400萬人次,成為激揚智慧、交流創新、共享包容的“知識交流共同體”。
把文化建設放在城市發展戰略的優先地位,上海向著更有魅力、更有活力、更有溫度的人文之城,堅實邁進。(完)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上海 城市文體新格局 軟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