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表里不一的隱私條款把用戶蒙在鼓里

2017年09月26日 13:57 | 作者:劉婷婷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分享到: 

近日,中央網信辦、工信部、公安部、國家標準委等四部門公布對首批10款網絡產品和服務的隱私條款評審結果,經過之前的督導規范,各家公司都改進了隱私保護條款,還簽訂了個人信息保護倡議書,承諾尊重用戶知情權、用戶控制權等。(《新京報》9月24日)

在這個網絡信息技術爆炸的年代,習慣于用微信聊天、用淘寶購物、用百度地圖導航的我們,對類似“為改進服務,我們需要收集、分析您使用手機的情況,并可能與第三方共享”的提示并不陌生,通常都會同意了事。

表面看來,這些條款并沒有什么貓兒膩:互聯網企業起草了協議,承諾提供網絡產品和服務,用戶閱讀后表示同意,就必須嚴格遵守相關義務。即便被互聯網企業使用,那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誰又讓自己選擇同意呢?

但是,實質上這種隱私政策條款卻有“霸王條款”的嫌疑。我們評判霸王條款的特征,核心就是看是否憑借自身的行業地位和優勢,擠壓消費者合法權益,并放大了自身權限,或者說,減輕了應負的法律責任。審視諸多互聯網公司的隱私政策條款,在“損人利己”上色彩過于濃厚。

比如,在這些“特制”條款中,消費者的合法權利被剝奪和排除。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作為消費者的用戶,對互聯網產品和服務,理應擁有知情權。但是,在現行隱私政策條款下,雙方的信息極不對稱,語焉不詳的提示語,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讓用戶云里霧里。個人信息究竟去了哪里,用戶都蒙在鼓里,更不用談對這項基本權利的控制權了。

《網絡安全法》規定:“網絡運營者收集、使用個人信息,應當遵循合法、正當、必要的原則”“并經被收集者同意”“不得收集與其提供的服務無關的個人信息”。現實卻是,搜集和使用個人信息成為應用“標配”,諸如天氣類應用收集用戶的通信錄,手電筒應用在安裝時顯示會調用手機的位置信息,這些表里不一的小動作,很讓人懷疑那些互聯網企業的真實目的。

在現行隱私政策條款下,互聯網企業成為個人隱私信息的“掌控者”,無限擴大了用戶個人隱私被泄露的風險。盡管法律要求,“網絡運營者應當對其收集的用戶信息嚴格保密,并建立健全用戶信息保護制度”,但近年來個人信息被過度采集、濫用乃至非法交易,還是屢見不鮮。

據中國互聯網協會《中國網民權益保護調查報告2016》顯示,近一年的時間,國內6.88億網民因垃圾短信、詐騙信息、個人信息泄露等造成的經濟損失估算達915億元。在某些行業條款之下,公民信息遭到過度采集,未能得到有效保護,導致下游犯罪滋生。

如此“霸王條款”,并非無法之地。在我國,基本立法已經健全。《合同法》明確規定,“免除其責任、加重對方責任、排除對方主要權利的,該條款無效。”但是,宣告無效并不能“釜底抽薪”,畢竟在互聯網公司面前,個體過于弱勢。一旦拒絕提供個人信息,應用窗口便會隨即關閉,無法享受網絡產品和服務,所以只能“我為魚肉”。

隱私政策“霸王條款”大行其道,不能僅靠民法約束,以及個人的抗爭,更需要職能部門的強勢介入。在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合同違法行為監督處理辦法》中,明確了對于“霸王條款”查處,“視其情節輕重,分別給予警告,處以違法所得額三倍以下,但最高不超過三萬元的罰款,沒有違法所得的,處以一萬元以下的罰款。”在《網絡安全法》中,也有處罰規定。對于相關職能部門,該出手時就要出手。

再看這次評審,盡管涉及部分行業巨頭,但并非互聯網企業的全部,而所涉網絡產品和服務,也僅是冰山一角。除了這種抽檢式的評審、企業整改的承諾和倡議,如何實現執法監督的全覆蓋,如何增大違法的成本,也應成為專門執法著力加強的地方。

可以借鑒的是,在美國等西方國家,不僅通過《金融服務現代化法》《電子通訊隱私法》等專門立法,有效保護用戶的合法權益,包括對信息采集的知情權,以及消費的選擇權,在日常監控上,更是不遺余力。

2012年,谷歌公司曾計劃推出一項新的隱私條款,對旗下60多款產品各自的隱私條款實行統一化,結果引起了美國兩黨共計8人組成的立法調查委員會的質疑。而谷歌公司在重壓之下不得不宣布,不會剝奪用戶可以選擇“退出數據分析廣告系統”的法定權利。它山之石,亦應為我所用。

如此,隱藏在各個角落的隱私政策“霸王條款”,被統統拿出“晾曬”清理了,廣大用戶的合法權益才能得到更妥當的維護。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條款 用戶 隱私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欧美日韩高清一区二区 | 亚洲永久中文字幕在线 | 色影院不卡中文一区二区 | 中文字幕久热精品 | 亚洲一区二区偷拍精品 | 在线免费观看人成视频色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