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大英修復敦煌巨作:看古刺繡如何縫合固定展板
來自敦煌的巨幅刺繡在大英博物館修復中會面臨哪些問題與新的發現?
大英博物館“斯坦因密室”內藏有一件敦煌藏經洞出土的巨幅刺繡《釋迦牟尼靈鷲山說法圖》(國內專家稱應為《涼州瑞像圖》)。近期大英博物館正在重新評估它目前的狀況,做一些必要的修復,并將修復過程制作成視頻“修復‘靈鷲山’”(Conserving Vulture Peak),每周播出。
在第十集中,修復師們需要起將修復好的刺繡縫合固定在展示板上。
敦煌藏經洞出土的這一唐代巨幅刺繡是英籍匈牙利探險家與學者斯坦因盜買帶出中國,于1919年入藏大英博物館。
如今,修復師們完成了刺繡背面的修復工作,且已經把作品翻轉過來了,需要做的是將這件刺繡縫合固定在展示板上。
此前的修復是依靠成千上萬的針腳來將作品固定在合適的位置,但是現在的固定會有些不同。修復師們需要在刺繡表面鋪上一層薄薄的網狀覆蓋物,然后通過這張網在支撐板上縫制,所以不必像早期修復時那樣用到那么多縫針了。
修復師使用一種尼龍網作為覆蓋層,它非常柔軟,不會造成摩擦損傷,同時它又非常的牢固,它能夠提供文物在豎直展出時所需要的強度。修復師將這層網鋪在刺繡上后,從作品的中間部分開始,然后逐漸把網從中間慢慢鋪展開來,一直到兩邊。
在確定保護網位置之前,修復師們使用這種非常光滑的紙來保護刺繡,以避免被網勾住。同時還要把它用圖釘固定住以此來和刺繡對齊。圖釘來固定尼龍網是因為它們不會在布料上留下任何小洞或者印記。
在縫制這一步,修復師們會用到兩種不同類型的縫線。修復師Hannah表示,“這種質量非常好的絲線相當地牢固,但也不會太牢固,如果比較緊的力作用于這種絲線上,這些絲線就會自己斷掉,所以這樣也不會對文物本身造成破壞。所以在縫制文物紡織品時,這被認為是一種更安全的纖維。”
修復師們使用這種辮狀的形式來進行分批染色,這樣能確保線不會在染缸里胡亂糾纏在一起,導致最后形成一個大結。
修復師Hannah表示,上述提到的縫線只會在一些真正需要接觸到刺繡本身的地方使用,大部分時候會使用一種聚酯材料的縫線。這種聚酯材料的縫線會更牢固一點,在不需要直接接觸到刺繡作品本身的邊緣和展示板部分會用到。由于這不會直接接觸文物本身,所以也就不存在一不小心就會損傷到文物的風險。
聚酯材料的線(左)呈現出編織的形式,修復師們要做的就是從編織好的布料中抽出其中的一根線,這根線就是縫線。
這兩種縫線的共同好處是它們都非常纖細,所以在一定的距離下你是看不到它們的,你只有在靠的很近的時候才能看清這些縫線。
修復師們要對中部佛像以及邊緣的破損部分進行縫制。在縫制時,需要確保保護網不會出現任何不平整的波紋,它在刺繡表面必須是嚴密的。Hannah說:“如果出現了波紋的話我們會想辦法消除它,并且用針把它固定住。最后要做的一件事就是要把網的四周邊緣部分和板子縫在一起。”
隨后,修復師們制作了能夠橫跨桌面寬度的橋板。這些橋板非常有用,因為它可以使修復師觸及到刺繡中部。
當修復師把線穿過針時用的是彎曲的針。因為紡織品是平放的,修復師不能像在做衣服時那樣彎曲紡織品。所以彎曲的針意味著當修復師在縫制的時候,不需要移動紡織品。同時,在線的末端連接著一個小紙球是用來標記已經縫制完成的部分。
等任務結束后,修復師會回過頭把這些小球剪掉
到目前為止,修復師們已經在縫制上花了超過20個小時了。Hannah認為這部分還需要兩人一起再花費一周半的時間來完成。
編輯:楊嵐
關鍵詞:修復 刺繡 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