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首都和特大城市,北京市容市貌的“里子”和“面子”問題一直頗受各界關注。背街小巷,作為“里子”的“代言人”,部分街巷臟亂差的環境問題向來是城市管理的短板。今年以來,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主導下,首都背街小巷環境整治的“重拳”,隨處可見。環境治理有成效,也有伴隨而來的新困惑新問題,14日,北京市政協舉行首都功能核心區背街小巷環境整治協商懇談會。這個懇談會并沒有直接走進會議室,而是先走進背街小巷實地調研,然后委員們與政府有關部門才坐在一起,暢談如何把背街小巷變成“金街銀巷”。

“開墻打洞”是否一堵了之?
在老北京什剎海、南鑼鼓巷等著名的歷史街區,胡同游已經成為北京一景。數據顯示,什剎海和南鑼鼓巷兩條胡同一天中游人總數曾高達32萬,超過故宮一天游人總量。
“老北京核心區,歷史悠久的胡同四合院是其獨特的優勢,也是老北京歷史文化最濃郁的區域,有著世界性影響力。”北京市文物局原局長孔繁峙說,核心區胡同里的“開墻打洞”不能一堵了之。他認為,保護也是發展,首都核心區的整治工程可以提升為老北京的保護工程,治理解決了環境問題,接下去還要恢復傳統找回歷史。
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總建筑師吳晨委員表示,“背街小巷的治理其實就是疏解核心區低端業態,減少依附旅游業的一般性商業,實現人隨功能走、人隨產業走。”吳晨委員同樣認為,在拆違之后要保障文物院落的騰退、修繕與合理利用,不能一拆了之一堵了之。
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員會主任孫新軍回應說,開墻打洞肯定不能一堵了之,這個跟委員們的想法是一致的。“我們也收到很多居民反映,石灰磚頭一封太難看。對于政府有關部門而言,這其實是一個工作先后的問題。拆掉違建,堵住門面這是必須經過的第一步,然后才能進行‘精裝修’。”
北京市副市長隋振江對委員提出的“街面是恢復不是設計”的觀點也十分贊同。他說,“胡同拆違之后,我們在恢復過程中有吃不準的,會暫時停下來,充分研究聽取專家居民意見之后再進行修復,為的也是在環境治理中體現和提升古都的風貌。”
如何應對環境整治反彈?
“目前的治理工作大部分針對‘開墻打洞’,墻壁封死后,原先有營業執照的商戶開始入院入樓經營,小副食店、小餐館、小美容美發店、小旅店、小超市等低端業態仍然存在。”為了調研背街小巷治理工作,吳晨委員沒少在自家周圍的小區和胡同“轉悠”,據他了解,開墻打洞的小商小販失去“根據地”后除了繼續“堅守”的,還有一部分則跟城管部門打起了“游擊戰”。
環境治理的反復和反彈是委員們最為擔憂的方面之一。在北京豐臺區政協主席劉宇委員看來,任何一項工作尤其是整治工作,有法可依是關鍵所在。“但按照市、區城市管理綜合行政執法部門履行的執法程序,違法建設如果不能及時勸阻并由行為人自行拆除,就要履行告知、取證等程序,從發現到強制拆除組塊也要半年以上時間,如果出現法律訴訟行為則時間更長。”劉宇說,這么長時間內違法建設早成為既成事實,因此如何有效果斷執法,應全面整合現有執法資源,組建真正意義上的常態化城市管理綜合執法隊伍。
在鞏固治理成果,防止反彈上,有關部門也做了大量有益探索。據孫新軍介紹,城市管理委員會制定了《市容市貌監督員工作辦法》,建立“街巷長”制度,推廣“小巷管家”等,動員群眾共同維護街容街貌和環境秩序。“此外,督導檢查也是發現問題、解決難題、促進工作開展的有效方式。”孫新軍透露,僅北京市委書記蔡奇深入背街小巷的明察暗訪,就不知多少次。
背街小巷治理之后怎么辦?
在協商懇談中,不少委員提出疑問,背街小巷治理的確成效突出,然而治理之后呢,難道背街小巷的環境治理就真的只是針對背街小巷的治理?
北京市社科院比凱城市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古波提出了中心城區陷阱問題,要改變城市發展的軌道,實現核心區的發展轉型。
隋振江回應說,“古波提到的這個根源問題,我們也有同樣的困惑,政府配置資源還是市場配置資源,都會導致城市的畸形發展,希望你能繼續把這個課題深入下去,為政府工作提出更多有啟發的觀點。”
委員們的發言和互動,也讓北京市政協主席吉林感觸頗深。他說,近年來北京城市建設規劃發展取得很好成績,但城市管理還有短板,精細化管理的欠缺是城市管理的短板,背街小巷則是短板中的短板,需要更為精細化的管理。市政協將繼續關注背街小巷環境整治工作,為城市精細化管理獻計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