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打擊網絡謠言必須“零容忍”
“辟謠,不要再傳了!廣州10月21日外地牌限行是假消息!”這是9月8日晚間南方+客戶端推送的一條辟謠消息,記者第一時間采訪廣州交管部門給出權威信息。無獨有偶。本周再有武漢5名網友通過杜撰“官方聲明”、篡改截圖等手段,制造“武漢取消ECT收費是假新聞”的謠言。兩起造謠事件,瞄準的都是關乎民眾日常生活的交管信息,影響極為惡劣。目前,當事人均已受到警方的依法懲處,事件也再次給那些造謠傳謠者敲響警鐘。
網絡是一把“雙刃劍”,在方便網友互動交流、表達意見、輿論監督的同時,也存在傳播網絡謠言、散布污言穢語、發布違法違規信息等不良現象。特別是隨著自媒體平臺的急速發展,一些網友為了吸引眼球、營銷炒作,不惜編造虛假消息、制造網絡謠言,給公眾生活和社會治理造成了不小的干擾。網絡不是世外桃源,不是法外之地,必須有道德和法治護航。近年來,國家逐漸強化網絡信息管理,一個重要指向就是打擊網絡謠言。比如,在刑法修正案(九)中增設“編造、故意傳播虛假信息罪”,要求互聯網注冊用戶進行真實身份信息認證,規定網站要對跟帖評論審核管理,等等。實踐證明,只有強化對網絡謠言的打擊,才能保證權威、準確、健康的信息更有市場,更能抵達民眾心間,而不再被網絡謠言所裹挾。
網上信息紛繁復雜、泥沙俱下,謠言的產生、傳播往往牽涉到許多人和平臺。打擊網絡謠言,需要各個環節同向而行,發揮合力。對于網民來說,要增強識別網絡謠言的能力,特別是面對信息源模糊的“極端事件”時,更要多一些理性思考,少一些情緒發泄,多一些較真拷問,少一些盲目轉發,不要掉入“造謠推手”設置好的地域攻擊、人身謾罵的陷阱中。對于網絡平臺來說,要強化社會責任和法律意識,加強網絡信息的審核管理,不能為了點擊率或者博出位,對一些網絡謠言放任不管,從而讓造謠者抱僥幸心理,以身試法。對于主流媒體來說,要強化辟謠力度,在阻遏謠言傳播的過程中發揮好“澄清謬誤、明辨是非”的作用,通過深入調查揭示事實真相,現在許多網絡媒體已經開設有類似“辟謠臺”這樣的欄目。對于網信和網警等管理部門來說,則要加強監管和執法威懾力,不僅要及時澄清謠言,還要依法嚴懲造謠者和相關平臺,以儆效尤,保持高壓打擊態勢,還網絡空間一分干凈。
從很大程度上說,網絡謠言是信息資源不對等、話語權嚴重失衡的產物。現在有許多謠言“技術含量”很高,不再是簡單的憑空捏造,而是在一定事實基礎上進行再加工,甚至一些謠言打著“辟謠”旗號出現,成為“謠中謠”,欺騙性和傳播力都更強,常常讓網民防不勝防,不經意間還會成為傳謠的“幫兇”。要打破這種信息資源不對等局面,逼仄網絡謠言的生存空間,就需要信息發布部門第一時間站出來回應網友關切。倘若權威發布跟不上,謠言勢必就會滿天飛。這種情況在一些重大突發事件中表現得尤為明顯。與此同時,不管是信息發布者還是政府管理部門,都要確保公布的信息是準確的、真實的、權威的,否則很可能自身成為“謠言”的源頭,而且也會貶損政府的公信力。比如,面對網絡上的實名舉報,有些基層政府不經調查便積極“辟謠”,結果卻被證明舉報是真實的。如此“打臉”,除了讓自身尷尬,還會影響公眾對政府發布信息的認可度,所以需要格外警惕,當然也需要嚴厲懲治。
網絡謠言貽害無窮,必須以“零容忍”的態度堅決打擊,不給網絡謠言提供滋生蔓延的土壤和空間,共同營造一個不造謠、不信謠、不傳謠的清新網絡世界。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謠言 網絡 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