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黨派·聲音>參政議政 參政議政
民盟重慶:完善科技人才評價機制優化發展環境
人才,是創新的第一資源,是推動創新發展的決定性力量。是以,在今年關于“優化創新環境,改革我市科技評價體系對策研究”的重點調研中,民盟重慶市委選擇以人才問題為“切口”,開展“望聞問切”。
民盟重慶市委副秘書長洪滿斌介紹,民盟重慶市委一直對人才資源非常關注,不但在今年市政協四屆五次會議期間提出界別提案,呼吁進一步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更把“完善科技人才評價機制,優化人才發展環境”作為今年重點調研的核心內容。3月,由民盟重慶市委主委吳剛牽頭的該項調研啟動,除深入市內相關部門和區縣,調研組足跡還遠赴深圳、上海,最終形成調研成果,相關建議入選了6月舉行的全國政協十二屆常委會第二十一次會議書面發言。
“當前我國科技人才評價工作的一些現象值得關注。”言及為什么要選擇這一“切口”,洪滿斌說。
“短平快”的年度評價方式盛行——是否“簡單化”?片面追求“打分排名”“評比評優”,導致評價“過度”———是否“逐利化”?科技人才評價政策多以追求短期效果為主,缺少長遠戰略眼光———是否“短視化”?有些行政部門對科技人才評價的不當介入過多,出現一刀切、數量化、同行評價形式化等現象———是否“行政化”?……調研所見諸多現象,令人疑惑,發人深省。究其原因,調研組尋到五大“病根”:分類分級和持續動態的評價機制尚不健全;多元主體參與的評價機制尚不完善;寬容失敗的評價機制尚不健全;約束有力的監督機制尚不完善;權責一致的服務機制尚不健全。
如何對癥下藥?民盟市委建議從五個方面入手。
“強化科技人才評價的導向性、探索構建差異化的分級分類評價機制、探索建立人才動態評價機制。”調研組呼吁國家盡快制定人才開發、獎勵、安全、管理等法律法規,督促各級科技人才管理部門加快制定人才評價機制改革的《指導意見》,進一步強化以創新貢獻、創新質量、創新效益為核心的科技人才評價導向。
在民盟重慶市委看來,多元主體參與,是優化人才發展“社會”環境的關鍵詞。民盟重慶市委提出應構建多元化的科技評價組織層級,加快科技人才評價中介機構、行業協會等社會組織的培育和發展,并利用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創新科技人才評價方法。
民盟重慶市委認為,要轉變在科技資源分配中以“一時成敗論英雄”的傾向,對于一些承擔著探索性強、風險性高科研項目的科技人才,從體制和機制上建立穩定長期的扶持機制,優化人才發展的“文化”環境。
怎樣有效遏制科技評價中存在的“小圈子循環”和“講人情、拉關系”等現象?民盟重慶市委表示,要完善公開透明的監督機制,除完善科技評價的法律制度體系,建立學術評價申訴和責任追究制度外,還要利用互聯網等新技術新手段,確保科技人才評價在陽光下運行,優化人才發展的“公平”環境。
“當前各級政府對科研主體、科技人才的‘放管服’還需要進一步理順。”民盟重慶市委認為,完善權責一致的服務機制,才能真正優化人才發展的“政策”環境。民盟重慶市委建議:一要把握好“放”。“特別是在職稱評定等權限全面下放后,要注意督促用人主體單位完善評價標準”。二是規范好“管”。“規范、減少政府主導的科技評價活動;規范科技人才“戴帽”活動;規范人才流動”。三是完善好“服”。“督促相關單位進一步完善薪酬、服務等制度,縮小引進人才與內培人才、資深人才與青年人才的待遇差距”。
編輯:李晨陽
關鍵詞:人才 評價 機制 民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