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大英博物館修復敦煌巨作:不同技術觀察刺繡顏色
來自敦煌的巨幅刺繡在大英博物館修復中會面臨哪些問題與新的發(fā)現(xiàn)?
大英博物館“斯坦因密室”內(nèi)藏有一件敦煌藏經(jīng)洞出土的巨幅刺繡《釋迦牟尼靈鷲山說法圖》(國內(nèi)專家稱應為《涼州瑞像圖》)。近期大英博物館正在重新評估它目前的狀況,做一些必要的修復,并將修復過程制作成視頻“修復‘靈鷲山’”(Conserving Vulture Peak),每周播出。
在第八集中,修復師們對刺繡的背面做了徹底的檢查,并使用了不同的技術,如紅外線紫外線去觀察刺繡的顏色。
“澎湃新聞·古代藝術”(www.thepaper.cn)將陸續(xù)編譯每集視頻,展現(xiàn)難得一見的文物修復過程。本文文首的視頻為第八集。
敦煌藏經(jīng)洞出土的這一唐代巨幅刺繡是英籍匈牙利探險家與學者斯坦因盜買帶出中國,于1919年入藏大英博物館。
目前,修復師們花費了一周半的時間,完成了“去除1912年留下的修復布料”這一步。現(xiàn)在,我們現(xiàn)在能看清這幅刺繡背面的全貌了。
修復師Hannah解釋了為什么花了那么長時間,以及修復時面臨的諸多挑戰(zhàn)。首先是因為整幅刺繡上有成千的修復縫線,文物十分脆弱,所以在去除這些修復縫線的時候要小心翼翼,才能在把布料剝落下來的時候?qū)Υ汤C本身不造成任何傷害。如今,整幅刺繡上還留下了一片修復布料。那是因為刺繡原來的縫線已經(jīng)松散了,唯一還支撐著它們的就是這些修復縫線,要毫發(fā)無損地去除這些修復縫線非常的困難。
織物修復師Hannah認為,“這是一次非常棒的機會來觀察刺繡的背面,以及了解一點兒它的構造和當時制造時所使用的技術。”相比從正面觀察整幅刺繡,從背面可以更清楚的觀察這些縫合線,這些縫合線幾乎貫穿了整幅刺繡。同時我們也能看到刺繡背面有一些補丁,這些都能說明在8世紀-11世紀這幅刺繡曾經(jīng)被修復過。
此前大英博物館的修復師們猜想這幅刺繡大部分區(qū)域使用了劈針的繡法,有一些區(qū)域如手臂處用的是鏈式縫法。但是通過觀察研究背面可以確認實際上采用的都是劈針的技法。
刺繡背面提供了大量關于這幅刺繡本身以及它是如何被繡出來的信息。例如背部有很多線和結,它們是如何變換顏色、如何從一個區(qū)域“跳”到另一個區(qū)域去的。再比如光環(huán)處可以看到大量的線結,是刺繡開始繡的地方。這可以證明這些不同的縫線在繡成為一個光環(huán)前都是同一個地方開始的。又或是某一區(qū)域里的米色縫線在背部意外地壓到了藍色縫線,告訴了我們這件刺繡在繡的時候的先后順序。
同時,在背部你還可以看到有大量的污漬,這些污漬幾乎橫跨了整個底部部分。修復師認為,這有可能是使用痕跡導致的,又或是當時被儲藏在敦煌的洞穴里時所沾染上的。而位于邊緣位置上的污跡就好像是一個人物。修復師們猜測這可能是其中一個制作刺繡的人的形象,又或者是供養(yǎng)人,又或者是一些比較平凡和常見的東西,比如當這件刺繡制作完成或被賣掉時打上的標記。但目前還不能夠清晰地得出結論,需要閱讀更多的資料來佐證某一觀點。
此外,修復師們還使用了紫外線技術照射來比較不同的線。這是一種非破壞性方法來鑒別染料或是幫助去識別它們。通過照射,我們可以看到有好多線正在發(fā)著熒光,佛陀臉部米色的線和在光環(huán)部分的米黃色線發(fā)出的熒光非常的強。淡紅色線的熒光帶有一點兒橘色,這暗示了這里面含有一種紅花染料。在查看菩薩的袍子部分的時候。可以看到兩旁是兩種不同的綠色,在紫外線下看這一切變得非常清楚。佛陀的軀干和手臂部分在紫外線下發(fā)光,這個部分非常明顯。
現(xiàn)在,修復師們已經(jīng)對刺繡的背面做了徹底的檢查,使用了不同的技術如紅外線紫外線去觀察這些顏色。織物修復師Hannah認為,如果我們的這項保護工作進行得順利的話,在下一個100年里也將不會有人再看到這幅刺繡的背面了。
編輯:楊嵐
關鍵詞:大英博物館修復敦煌巨作 大英博物館修復巨幅刺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