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協·協商>會議 會議
大連市政協聚焦城市垃圾分類處理體系建設
人民政協報記者呂東浩 孟雪瑩
“若論及垃圾分類的諸多具體細節,包括我在內,恐怕很少有人能一下說個明白。實現垃圾分類的一個關鍵環節,就是廣大市民的參與度。”大連市政協近日召開雙月協商座談會,圍繞“加快推進城市垃圾分類處理體系建設”建言獻策。“街頭隨處可見的分類垃圾箱,卻往往成了‘擺設’。”李文博委員提出的這一問題,引發了在座近50位與會人員深深的思考。
大連市垃圾分類工作起步較早,成效明顯,基本建立起居民生活垃圾、餐飲單位的餐廚垃圾、居民裝修垃圾和大件垃圾的收運處置體系。同時,問題也日益凸顯:2016年,市中心城區每天的生活垃圾量達到3700多噸,并將以3%的速度逐年增加;投資1.2億元、占地面積26.67萬平方米的毛塋子生活垃圾填埋場,預計2019年底填滿封場,將不得不再另行選址。
去年11月,大連市中心城區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正式啟動。市政府出臺的《大連市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推進工作實施方案》明確提出,到2020年底,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要達到35%以上。基于此,市政協將“加快推進城市垃圾分類處理體系建設”列為今年的重點協商計劃。
“除了知道紙張和塑料瓶是可以回收的,其他的就不懂了。”“小區里就有分類垃圾箱,但還是按老習慣把垃圾混在一起扔掉了。”李文博提供的一份問卷調查顯示,有54%的市民平時不注意對垃圾進行分類,73%的人沒有按照分類垃圾箱“可回收”、“不可回收”的標識進行投放……“但所有參與調查者都認同垃圾分類有極大的好處。”李文博指出,大部分市民垃圾分類知識缺乏、意識不強,值得引起足夠重視。在市民中深入持久地開展垃圾分類宣傳引導、常識普及、道德教育和意識培養,事關垃圾分類工作的大局。
大連市城建局局長劉愛博坦承,受垃圾分類專業性強、全面宣傳不夠等因素影響,市民的接受度還不夠高,即使在試點區域,分類投放的自覺性也有限,亂投放的垃圾仍需保潔人員進行二次分揀,增加了收集人員的工作量。
“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一個城市和這個城市的居民,對待生活垃圾的態度都是科學嚴謹的,那還有什么事情做不好呢?”張東紅委員主張建立區、街道、社區、物業四級垃圾分類收集宣傳和培訓體系,充分利用幼兒園、中小學課堂、社會教育基地、社區課堂和小區網站等多種載體進行垃圾分類宣傳及培訓,普及垃圾分類知識,確保每戶居民應知應會。
“垃圾分類收集、處理的核心是改變人們的習慣思維和生活習慣,培養良好的環保與綠色理念。”安俊華委員接過話茬,提出應發動全社會參與,做到“一人帶一戶、一戶帶一樓、一樓帶一片、一片帶一區”,形成典型引路、面上開花的局面,推動垃圾分類收集工作的有效開展。
如何實現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如何節約土地資源、保護環境?市政協人資環委在相關調研報告中指出,垃圾分類問題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全社會的綜合系統工程,是最典型的公共管理問題,它集中體現了人與環境相互之間的關系,并與整個社會的共同價值、法治精神、環保意識、自律意識等密不可分,必須從政府、企業、家庭、個人等各個層面共同發力,缺一不可。
參加會議的市政府秘書長駱東升十分贊賞委員們經過長期調研、深思熟慮發表的獨到見解。他告訴大家,市政府正在圍繞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按照宣傳普及、教育引導、加強監管等環節制定不同的細則,明確不同的規范,委員們提出的意見建議,正好為這些細則的科學制定和實施提供了重要依據。
“要統籌政府、社會、市民三大主體,協同推進垃圾分類處理體系建設。”市政協主席李萬才強調,加快建立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的垃圾處理系統,需要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要堅持協調協同,盡最大可能推動政府、社會、市民同心同向行動,使政府有形之手、市場無形之手、市民勤勞之手同向發力,形成以法治為基礎、政府推動、全民參與、城鄉統籌、因地制宜的垃圾分類制度,真正實現城市共治共管、共建共享。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垃圾 分類 大連市 市政協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