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12屆全國政協雙周協商座談會>十二屆全國政協第七十三次雙周協商座談會 十二屆全國政協第七十三次雙周協商座談會
營造風清氣正的科研環境
人才是創新的根基,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著眼于此,國家各部門和各級政府設立了各類人才計劃,以期“推動國家科技創新發展”。
在7日召開的全國政協雙周協商座談會上,來自高校、科研單位的委員們,一邊為人才計劃推動國家科技發展和進步而欣喜,一邊為有些“人才工程”變成了“帽子工程”,誤導了一些青年學者的發展方向、破壞了科研生態環境而著急。
“帽子”底下的內涵是什么?它不僅直接影響科研經費,還和晉升職稱、評獎、待遇等緊密掛鉤。越有吸引力,競爭越激烈。近年來,人才計劃存在的問題逐漸顯現,朱星委員發現的問題引起了委員們的共鳴:“頭銜太多,產生學術浮躁”“科技人才市場失調,欠發達地區人才外流”“損壞了學科自身結構,破壞了學科平衡”……
這些問題的癥結在哪里?高文委員認為“人才計劃主管部門缺乏溝通、人才計劃社會評價被異化和誤導,偏離了人才計劃設立的初衷。”
如何提高有限科研資金的利用效率?高文建議“加強人才計劃頂層設計,加強部門間協調溝通,避免重復支持”。他認為“同一年齡段、同一層次的人才計劃,一人應只獲一次資助。對于重復獲取資助的,要停止重復支持,把機會留給別人。應對新的申請實施查重,單位停止重復推薦。”
朱星也呼吁實現人才計劃的統籌,他尤其關注西部對各類科研人才的需求,建議“研究制定專門辦法予以支持,且此類因需設崗的政策不得在人才流動時轉用于非西部地區,調動時不能帶走。”
“消除個人與單位評估時簡單數‘帽子’的做法,減小‘帽子’在各類評價中的權重及其與利益的掛鉤”,是委員們在討論中形成的共識。
這就需要加深對人才發展體制機制的研究。對此,高文呼吁:“深化收入分配政策改革,對將待遇與人才類項目掛鉤的情況要研究治理對策,既要與人才的學術貢獻相匹配,也要避免不當競爭,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朱星也呼吁要尊重規律,優化青年科學家的成長環境,讓科學研究回歸到探求真理的初心。
使人才項目回歸學術本位,引導正確的價值取向十分重要。高文委員說得好,要正本清源,回到科研項目的本來定位,“人才計劃無論是引才計劃或者育才計劃,都是項目資助,而不是授予的榮譽稱號。”
科技部副部長王志剛在會上表示,科技部將為人才發展營造良好的科技創新環境和風清氣正的科研生態環境。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計劃 科研 環境 營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