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7金磚國家領導人第九次會晤>魅力廈門 魅力廈門
既是偶像派 更是實力派 三個“廈門模式”散發鷺島魅力
央視網消息(記者 王小英)9月份,第九次金磚國家領導人會晤將在中國廈門舉行。
廈門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黃強說,國內比廈門強大的城市還有很多,但從廈門可以看到發展中國家城市進步的一個縮影,也可以看到中小規模城市實現“五大發展”的一個樣本,這對新興市場國家、發展中國家都有一定的示范意義。這也許能解釋,金磚會晤為何會選擇在廈門舉辦。
創新驅動打造發展新引擎,創新早已融入這座城市,用“廈門模式”來感受鷺島魅力。
中國首條空中自行車道 感受空中騎行魅力
云頂路空中自行車快速道
在廈門,有一條聞名的“空中自行車道”——云頂路空中自行車道,如同已有20年歷史的環島路一樣,它不僅僅是廈門市民出行的日常,也是游客們鐘愛的體驗景點之一,更是廈門的一張名片。
這是世界上最長、國內首條空中自行車道。
在這里你會看到,公交車在上方BRT專用車道行駛,自行車在下方車道穿梭,路面上車水馬龍。
2017年1月底,云頂路空中自行車快速道正式投用。線路起點位于廈門BRT洪文站,終點位于BRT縣后站,路線全長約7.6千米,懸挑于BRT中段,單側單向兩車道,總寬2.8米;合并段為雙向四車道,總寬4.8米。
空中自行車快速道共設置11處出入口,銜接沿線的BRT站點、公交站和地面自行車站點,串起了湖里高新技術園區、軟件園二期及五緣醫療3個園區、5個大型居住區和3個大型商業中心。
騎行車道路面被劃分為三個區域,其中鉻綠色為騎行區,給人清新而明快的視覺享受;交叉口的緩沖區是醒目的金橙色,提醒騎行者該減速了;休息區為鈦藍色,騎行者可以在這里休息、拍照。
騎行車道的騎行區地面為鉻綠色
廈門市公共自行車管理有限公司快速道服務中心的魏劍隆說,自行車快速道專供自行車行駛,不走人、不通行機動車及電動車,采用封閉式管理,運營時間為每日6:30至22:30,通過應急調度中心對客流進行動態監控,通道上還配備了志愿者,全線共規劃了7個平臺,設置了355個公共自行車停放車位和253個社會自行車停車位,并配備了自行車調度升降梯。
魏劍隆說,截至8月2日,全線騎行客流量764200人次,平均每日客流量5000人次,最高客流量則出現在今年2月11日,達到13000人次。
據悉,云頂路是廈門容易發生擁堵的路段之一,要建設一座宜居城市,提升交通便捷度意義重大。在廈門不斷完善的交通系統中,云頂路空中自行車快速道可謂獨樹一幟。
全國口岸通關新標桿:廈門國際貿易“單一窗口”
廈門自貿區電子口岸運行監控中心
所謂“單一窗口”,是指企業只要和一個“窗口”打交道,即通過一個統一的信息平臺,一次性遞交滿足監管部門要求的標準化單證和電子信息,監管部門處理結果通過單一平臺反饋給申報人,實現“一個窗口、一個平臺、一次申報、一次辦結”。
這是提高國際貿易便利化的重要措施,可使涉及國際貿易相關方與政府之間的信息更為流暢和簡化,從而降低貿易和運輸企業的綜合物流成本。
但要改變多個部門既成事實的口岸監管流程又談何容易?廈門大刀闊斧地探索改革之路。
中國(福建)自貿區廈門片區
在推進自貿試驗區建設中,廈門把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建設作為營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的重要抓手,發揮平臺的集成效應,努力打造全國口岸通關的新標桿。
2015年12月,廈門國際貿易“單一窗口”被商務部評定為自貿試驗區最佳實踐案例之一。平臺成為海關總署全國口岸“互聯網+自主報關”首個試點,被國家質檢總局向全系統復制推廣,國家口岸辦稱之為“廈門模式”,平臺由關檢、商務、發改、財稅、港航等36個部門共同建設和運營。
廈門自貿試驗區電子口岸有限公司黨支部書記劉少華介紹,2015年4月21日正式運行以來,87項應用服務已上線運行65項,船舶進出口岸、跨境電商、一般貨物報關報檢等口岸核心業務均實現“一個窗口、一次申報、一次辦結”,申報效率提升50%以上。
他舉例,進出口貨物申報時間則從4個小時減至5-10分鐘,船舶滯港時間由原來的36小時縮短為最快2.5小時。
“單一窗口”的上線,還大大降低了企業成本。廈門自貿試驗區電子口岸有限公司總經理許軍舉例,全部取消口岸申報費用,實現進出口申報環節報關報檢零費用,每票貨物可節省申報費近25元,2016年廈門口岸相關減免費用近4000萬元;采取政府購買服務,免除海關集裝箱查驗服務費,每箱減免約500元,每年為企業節省約1100萬元;推行海關、國檢“一站式”查驗,每箱減少費用600元,每年為企業減少成本500多萬元;取消船舶港務費,每年為企業減少成本2億元;以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免除航商的超大型集裝箱船舶伴航費,每年為企業減少成本500萬元。
2017年,平臺先后實現出口退稅功能和自然人平臺自主報關,為全國第二個實現出口退稅功能、全國首個自然人可以直接自主報關的“單一窗口”,已有1.7萬多人注冊個人郵件自主報關。
平臺已覆蓋廈門整個口岸,并復制推廣到泉州、漳州、龍巖等周邊地區;與臺灣地區關貿網路實現互聯和數據交換,與新加坡“單一窗口”實現船舶信息互聯互通。
廈門“魔鬼碼頭”走向海外
廈門遠海自動化碼頭一角
對一座海港城市而言,年輕的廈門遠海碼頭正逐步被外界所熟知,這個后起之秀創下多個全國第一的行業紀錄。
由廈門遠海碼頭參與研發建設的廈門遠海自動化碼頭,是全國首個真正意義上的無人化全自動化集裝箱碼頭,俗稱“魔鬼碼頭”。
位于廈門自貿片區海滄保稅港區內的廈門遠海碼頭2008年籌建,2011年11月投產。
傳統的集裝箱碼頭在生產作業中容易受到人為因素、天氣因素、成本因素等影響,還面臨吞吐量急劇增長的壓力,廈門遠海碼頭,也面臨同樣的問題。
為解決這一困境,2013年3月,廈門遠海碼頭聯手上海振華重工,在業內率先開啟了“魔鬼碼頭”的研發和建設,建設工期三年,總投資約6.58億元。
廈門遠海自動化岸橋
經過不斷的技術攻關及反復驗證,廈門遠海自動化碼頭于2016年3月建成并投入商用,岸線長447米,占地面積約16.66萬平方米。今年5月,全球最大的集裝箱船、21000標準箱級別的“東方香港”號,在廈門遠海自動化碼頭完成裝船,創造了中國首個全自動化碼頭第一次承接全球最大型集裝箱船舶首航作業的紀錄。
廈門遠海集裝箱碼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毅鵬坦言,與傳統碼頭相比,目前效率差一點,但有信心會在今年超越,碼頭從試運行后,一直是零事故,去年最強臺風“莫蘭蒂”襲擊的時候,也是零事故。
跟傳統碼頭相比,遠海碼頭的前期投入很高,研發占成本的80%,陳毅鵬卻認為總要有人先吃“螃蟹”。
隨著廈門港對外交流合作的深入,遠海全自動化碼頭技術開始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港口開花結果。“正在建設中的阿布扎比港口,正是使用了我們的技術。”陳毅鵬自豪地說。
廈門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港口,陳毅鵬希望金磚會晤過后帶來很好的商機,帶來碼頭吞吐量的成長,也借金磚會晤的東風,讓自動化技術走向海外。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三個“廈門模式” 鷺島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