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一次性餐具的收費別又肥了商家
近日廣州市第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審議了《廣州市城鄉(xiāng)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規(guī)定(草案)》,其中規(guī)定“餐飲、娛樂、賓館等服務性經營單位不得免費向消費者提供一次性餐具、一次性衛(wèi)浴用具等一次性消費用品”。
運用價格杠桿引導生產和消費,素來是推進環(huán)保的慣用手段。此番擬定立法,本質上仍然遵循著這一思路。此類做法,其實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多年前開始實施的“限塑令”。從實際效果來看,曾被寄予厚望的“限塑令”似乎并未取得預想中的效果,反倒讓許多大型商超賺得盆滿缽滿。
“限塑令”的名存實亡,絲毫不令人意外。我們甚至輕易就可以找到多個解釋。比如說,塑料袋的售價通常只有幾毛錢,對塑料袋的消費也零碎分散于一次次的購物行為之中,這些導致了消費者難以產生足夠的“花錢痛感”;再比如說,大部分國人都尚未培養(yǎng)起自帶購物袋的習慣,對于他們來說,順手購買塑料袋幾乎就是“剛需”。考慮到這些具體因素,“價格杠桿”的失靈幾乎是必然的。
相較而言,一次性餐具和塑料購物袋的消費邏輯其實高度相似。甚至一次性餐具的“剛需”屬性還要更強一些。畢竟此類餐具相對更干凈和衛(wèi)生,往往也沒有合適的替代品。據此,基本可以預見,即便要求餐飲單位對一次性餐具收費,想必也很難減少其使用量。
不過“餐飲單位不得免費提供一次性餐具”之類的規(guī)定,宣示了官方對一次性餐具使用的抑制性立場。從某種程度上說,這也是一種公共宣教和公共引導。但在付費不足以抑制消費的大前提下,對于“一次性餐具”的治理到底該何去何從?
其實真正需要厘清的,并不是該不該推行“一次性餐具付費使用”,而是這筆由一次性餐具所產生的“費用”到底該如何分配?換而言之,這筆錢是留置于餐飲單位而直接成為企業(yè)收入,還是繼續(xù)向上流動而轉化為公共部門的環(huán)境治理資金?對此,必須事先給出周全安排才是。也只有這樣,才能避免重演“限塑令”淪為“賣塑令”的尷尬。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一次性 餐具 收費 商家 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