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進行時態的青年美術創作與收藏
近年來,青年美術作品展漸成各類美術展覽的主流,無論是官方機構還是私立畫廊,學院教育還是藝術區畫家群落,都注重對于青年美術創作的發掘、匯聚與展現。近日開幕的中國美術館收藏青年美術家作品展已是第二屆,無論展覽立意還是作品水平,都凸顯了當下青年美術創作的主調、媒介材料與觀念手法的創新性和藝術品國家收藏的方向。對于青年美術作品的國家收藏與創作展示,筆者認為有三個問題值得我們進一步關注與思考:
其一是關于“青年”的范疇與代群差異。從青年美術展覽來看,在很多官方機構或私立美術館巡展舉辦的青年美術展覽中,界定的標準還存在諸多差異,也似乎很難統一。這使筆者從近期舉行的田徑世錦賽想到,體育領域上對“青年”還是有著相對嚴格的門檻與定義,如足球、籃球等競技比賽有U19(19歲以下)、U22(22歲以下)、U23(23歲以下)的年齡限定,田徑、游泳等門類都有青年世錦賽,對年齡的界定也有世界性的標準,而且要通過測骨齡來確定參賽資格,十分嚴謹規范。而在人文藝術方面,青年藝術家每個人的閱歷、學養經歷可能更為復雜多元,連同每個人出生的地域及其教育背景等都有很大差異。以往的青年美術展覽,美術家的學院身份、不同知識來源,包括不同的畫科、畫種的差異,都顯現了藝術本體與作者個體的多元性。雖然說是青年美術作品,但實際上不能一概而論的“一刀切”,還是要依美術本體規律進行不同的審視。比如本次中國美術館收藏青年美術家作品展所限定的“青年”美術家的年齡界定到50歲以下,實際上已經包含了不同的代際,“60后”“70后”“80后”乃至“90后”,而不同代群的藝術家又有著不同的閱歷和價值觀,因此這里對于“青年”的界定,更傾向于一種創作狀態、價值觀上的“青年”狀態,同時又與時代新象暗含著密切的關聯。
其二是關于國家收藏青年美術作品的價值標準。由中國美術館來組織遴選、確立方向和收藏標準,顯現了國家美術收藏的導向和深意。青年美術作品館藏,與國家級的美術大展、巡展、不同畫科的展覽一樣,也應該有一個相對完善、嚴謹、周全的標準。當然,在業內人士來看,一件作品是不是好作品,一般還是有高下立見的判斷,因此入藏的作品首先一定要夠“好”作品的水準。不管是相對傳統型的,還是融合創新型的,以西潤中型還是傳統開拓型,都需要衡量作品本身的質量,嚴把藝術水準關。尤其是像這樣由國家美術館主辦、設定標準,決定是否收藏,如何來展示,如何來宣傳,都會涉及定位和導向的問題。這個導向也就支撐了青年美術作品館藏在未來持續深入的根基,同時對于更大范圍的國家級青年美展的風格導向問題亦有所建構,有助于避免參展作品樣式風格的趨同、表現題材的趨近等局限。這些都是可以讓我們見微知著,從一個展覽中看到不同問題的地方。
其三是從這次展覽作品,來看當下青年美術創作的風格樣式與趣味趨向。本屆展覽展出的作品數量和評價標準相對從精從嚴,基本能從一個面向顯現當下青年美術創作在不同領域的典型面貌與藝術水準。從展場所見的作品來看,筆者對有些作品留下了較深印象。如油畫作品李江峰的“樹”系列,將油畫語言的暢快筆觸與形式構成的視覺秩序相結合;莊重的風景表現充滿印象派的意味,同時又融入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虛和氣象;王維的《紅色記憶》以丙烯綜合材料的手法表現迷蒙沉暗氛圍中的勞動者形象,充溢著悲愴動人的詩情;彭斯用獨特的油畫語言,表現其對于宋人山水樹石意象的理解與迷戀。雕塑作品媒介材料與觀念的表現,也是這個展覽的亮點之一,如表現革命歷史主題的李永康的《不能忘卻的記憶》、展現歷史人物意象風神的馬文甲的《張之洞》,以及展現都市生活節奏的屈峰的木雕群像等。中國畫作品中,劉中的《道作》以鯊魚的局部形態作為表現題材,兼具水墨味道的視覺意象與生態環保的關懷深意;賈寶鋒對于蒙古族服飾圖案的精細研究與表現,張曉彥工筆花鳥語言的以輕寫重,買鴻鈞山水語匯的個人風貌與章法融匯等,都給觀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總體來看,雖仍不免存在一些細節上的疏漏,也難以涵蓋全國青年美術創作優秀作品的全貌,但兩屆中國美術館收藏青年美術家作品展所展陳的作品,從創作狀態到收藏標準,都展現了一種“進行時態”的意味。正是這種朝氣與活力的巨大能量,連同尚未完成與定型的發展潛力,生動地詮釋了作為藝術狀態的“青年”的內涵。
(作者系中央美術學院(微博)副教授、北京青年藝術發展促進會副會長)
編輯:楊嵐
關鍵詞:青年 美術 作品 青年美術創作與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