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讓高清數據助力藝術傳播
高清數據的開放下載,可以為普通大眾或非職業性研究者提供藝術作品的細節,更為研究者提供不設時限的觀察可能,打破了學術上的職業性權力壁壘,提供了學習、發現和再創造的文化資源保證。
無論任何一個領域,專業人員不等于具有最專業的學術和創造的敏感性,蘇東坡就在詩中說到“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專業性學術觀點打破或創新的視覺態度,或許真來源于一個“旁觀者清”的角度。社會的文化創新必須要有文化資源的信息開放作前提,失去了這種條件,文化精品和基因或許就在資源不足下失去了傳承的可靠性,從而發生扭曲和變異。
曾有一次帶學生參觀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雍正王朝展,展覽多樣性地展示了雍正帝的各種狀態,無論是其勤政的一面還是他親民開放的一面,從實物到多媒體乃至于文創產品,都多面性地還原了他在位理政的狀態,使得后世比清末的人們更為詳細地了解一代帝王的生活。一句“朕知道了”的率性言語,更直接使得我們能感受雍正帝真漢子的一面,使得這位勤政的帝王從幽閉的歷史中清晰起來,變得鮮活而獨特。
同樣地,因為浙大的宋畫及美術大系的整理工程,我得幸看到一些宋畫的高清圖,古人繪畫筆法的層次,其中的墨色、線質,以及因時間而發生的色彩變異,都清晰地呈現在眼前,如果沒有近距離的觀察和詳審,光是憑借芥子園畫譜那種粗略的圖式,我們是無法得到古人的真傳和精神的。《芥子園畫譜》無疑是居功甚偉,而在當下的數字化時代,只是停留于繪畫圖樣的印刷出版,就不是李漁等先人的文化責任意識。
盡管不是所有人從事與古人一樣的繪畫創作,但是新的藝術創作也往往得益于對傳統藝術的欣賞和感染,試想,如果沒有敦煌壁畫的熏陶,就沒有風格獨特的中國學派動畫片的存在。大鬧天宮動畫片的藝術風格正是來源于對敦煌風格的藝術繼承和發展,乃至于影響了日本動畫大師手冢蟲治和宮崎駿。現在的國人已經不能去實地欣賞敦煌的壁畫,這或許出于壁畫保護的需要和無奈,但是,數字化的記錄和保存完全可以超越文保的局限,甚至能突破現場光影給觀眾帶來的蒙蔽,讓我們能對作品的全貌和細節一覽無遺。
前些年,谷歌早就開始了一項全球藝術計劃,將各博物館的藝術藏品通過網絡全面展現,可以局部放大和全局觀看繪畫,猶如在現場用放大鏡仔細端詳,但是不可下載。在圖像時代,開放下載為藝術作品的分析和再創作提供了版權的無償授權,這也為使用者帶來了真正的賦權福音。真正的藝術作品可以在本體上屬于某家機構,但是其價值應該為全人類所共享,而數字高清圖的開放不僅無損于藝術品的財產擁有者,而是更加有助于藝術價值的傳播,發揮藝術啟蒙,提升其社會教化價值。
文化的精神在于化育天下的努力,而不是文化物品的“守護者”而已。正如石濤在論學畫時所言,師古人之心,而不師古人之跡。法當隨時代而變,互聯網讓我們不僅突破地域的信息時差,使得我們與古人更加接近,打破時空的阻隔,延續那種“師天地、師造化”的精神氣質,而不只是拷貝古人的作品,更在于理解古人那種追求內在的、自在的精神狀態,感受古人對于審美能力的細膩表現和精微把握。
無論是藝術還是科學,只有探微,才能求變。因此,這樣的舉措對于中國相關文化館藏部門來說,如何落實并利用互聯網,發揮藝術品的啟蒙價值和再創造的孕育,是在真正意義上的文化經典的視覺和傳播學習上的平權,而不是把藝術與文物禁錮在自家的庫房里,成為“守財奴”。前30年,通過改革開放,我們重新學會了創造物質財富,未來30年,我們需要重新學習如何創造豐富的精神財富,才無愧于這片擁有璀璨文明五千年的土地。
編輯:楊嵐
關鍵詞:讓高清數據助力藝術傳播 高清數據 藝術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