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天下 天下
殘健同心,同筑共享中國夢——十八大以來殘疾人體育事業發展成就綜述
新華社北京8月18日電 題:殘健同心,同筑共享中國夢——十八大以來殘疾人體育事業發展成就綜述
新華社記者林德韌 王恒志 顧涓
2016年,中國殘奧代表團在里約殘奧會上勇奪金牌榜和獎牌榜第一,中國殘疾人人群的堅韌、頑強、拼搏令世界矚目。
生命之火,頑強不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殘疾人事業發展邁出堅實步伐,殘疾人體育事業也用一次次輝煌和綻放,讓這個時代銘記,為祖國的歷史畫卷繪上了燦爛的一抹顏色。
政策網絡織就強大后盾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殘疾人事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殘疾人是一個特殊困難的群體,需要格外關心、格外關注。讓廣大殘疾人安居樂業、衣食無憂,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是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的重要體現,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必然要求。
黨中央高度重視,殘疾人權益不斷通過立法得到保障。
2015年,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推進殘疾人小康進程的意見》,提出推動各縣(市、區)建成一批殘疾人體育健身示范點,普及一批適合殘疾人的體育健身項目。2016年國務院印發的《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年)》,2016年頒布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均包含涉及殘疾人群體的內容。2017年2月,國務院公布《殘疾預防和殘疾人康復條例》,首次以法規的形式明確了國家、社會、公民在殘疾預防和殘疾人康復工作中的責任,必將為實現殘疾人“人人享有康復服務”的目標提供有力保障,為健康中國保駕護航。
除制定指導性法律、法規、政策、文件之外,黨和政府還在組織、經費、社會環境等各方面為殘疾人參與體育運動、提高身體素質、改善生活質量提供了有力保障。
中國政府將殘疾人體育納入政府基本公共服務體系,促進殘疾人康復體育、健身體育和競技體育協調發展。國家體育總局群體司副司長邱汝說:“近年來殘疾人體育作為全民健身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在場地建設、器材設施、活動組織、社會參與、科技投入、體育賽事、社會氛圍等各方面都有新的突破。”
競技場上的殘疾人英雄
競技場上的輝煌表現,是十八大以來中國殘疾人體育事業蓬勃發展的最好注腳。
過去五年來,中國殘疾人體育健兒在世界賽場上一次次為祖國摘金奪銀,書寫了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故事。曾參加巴塞羅那殘奧會的中國游泳隊教練張鴻鵠記得,25年前中國整個殘奧代表團只有20多人,中國殘奧游泳隊只拿到1枚金牌;2016年里約殘奧會中國殘奧代表團擁有創紀錄的499人,光游泳隊就拿了37枚金牌!
在里約殘奧會上,中國代表團贏得107枚金牌、81枚銀牌、51枚銅牌,并打破51項世界紀錄,連續4屆殘奧會位居金牌榜和獎牌榜第一位。
在今年7月舉行的第八屆殘疾人世界田徑錦標賽上,中國隊高居金牌榜和獎牌榜第一位;同樣7月舉行的第23屆夏季聽障奧林匹克運動會上,中國隊名列獎牌榜第五位……
更重要的是,殘疾人運動員們在競技場上所呈現出來的敢于爭先的精神面貌激動人心。自小因車禍失去雙臂的許慶在里約拿到他人生中第十枚殘奧會金牌,在泳池里像條“鯊魚”的他說:“希望我可以鼓舞更多人。”
競技體育所倡導的“超越自我”精神,在殘疾人身上同樣綻放光芒。2016年蘇州太湖國際馬拉松,14位殘疾人組成輪椅隊伍參賽,其中脊髓損傷者嚴培龍用時4小時41分16秒,使用輪椅完成了42.195公里的馬拉松挑戰。今年8月13日的遼寧覺華島,一場賽程為10公里的海上馬拉松開始了。最終完賽的17位勇士中,包括來自廣東汕尾的小兒麻痹癥患者洪俊豪。“事實再次證明,我能行!”
競技體育對于殘疾人群體的意義,正如很多殘疾人選手所言:“我拿獎牌不是為了證明我行,而是證明你行。”
殘健融合,我們都擁有同一片藍天
“殘健融合”“殘健同行”是近年來殘疾人體育工作的熱詞,這一理念倡導給予殘疾人像健全人一樣更多公平參與體育活動的機會。
2017年5月,上海普陀區一場定向越野比賽中,殘疾人和健全人混合組隊,配合完賽成為最大亮點,一個小組兩名殘疾人兩名健全人,攜手共同努力完成目標,這種“殘健融合”的辦賽模式,在近幾年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人們的視線中。
特奧融合運動也是“殘健融合”理念在實踐中的代表,這是一項由智力殘疾者和普通健全人共同組隊參加特奧訓練和比賽的項目,在2013年國際特殊奧林匹克融合杯足球賽東亞區選拔賽中,由智力殘疾者和普通健全人混合組成的中國特奧融合足球隊以四戰全勝的成績奪得第一名。
這些特奧運動員通過全國特奧足球比賽選拔而來,融合伙伴均為在校大學生。在集訓和比賽中,特奧運動員和融合伙伴生活互助、訓練互幫、精神互勉,充分體現了殘健融合、共享體育快樂的融合運動理念。
通過越來越多的融合健身活動,殘疾人與健全人之間擁有了更多的交集,在同一片藍天下實現著自己的夢想。
除了社會的幫扶外,殘疾人主動“走出去”也是“殘健融合”的重要一環。
曾經擔任北京殘奧會開幕式主火炬手的侯斌發起了走進“陽光行動”,他說:“我希望他們走出心理的陰影,積極參與戶外徒步活動,這可以幫助弱勢群體改變生活狀態,對促進社會發展和人文進步有重大意義。”
當前,中國社會正積極校準對殘疾人的認知觀念,努力為殘疾人搭建各種融入社會的平臺,把人文關懷落實到無障礙設施等社會功能細節中。
體育康復,讓殘疾人走出家門
隨著改革不斷深化,中國正大步邁向小康社會。沒有全民健康就談不上全面小康,而殘疾人健康同樣是健康中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體育運動正是殘疾人康復領域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中國殘聯主席、中國殘奧委會主席張海迪說:“中國殘疾人體育運動向來把身體康復放在優先地位,參與體育對殘疾人今后的生活有太大幫助。我們要給予殘疾人鍛煉的條件,期望更多殘疾人通過鍛煉能夠坐起來,站起來。”
中國康復研究中心主任李建軍說:“運動是很重要的復健手段之一,實踐證明,長期堅持運動可以有效幫助殘疾人更快康復。”更重要的是,進行體育運動有助于殘疾人重拾信心和勇氣,拓寬生活和交流圈子,對殘疾人融入社會,減輕殘障家庭負擔,提升生活質量,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如今,中國空前重視殘疾人康復問題,并出臺實施了《殘疾預防和殘疾人康復條例》。
為使更多的殘疾人獲得康復服務,各級財政不斷加大投入,“十二五”以來,僅中央財政投入就超過百億元。最近4年,累計1300多萬人次的殘疾人獲得康復服務。
2015年,中國殘聯制定《殘疾人康復體育關愛家庭計劃(試行)》,計劃“十三五”期間,為10萬名不易出戶或家庭困難的重度殘疾人實施康復體育家庭關愛服務。
在江蘇,村級康復室和體育健身設施讓農村殘疾人有了就近康復的機會;在河北,近幾年實施的康復體育進家庭項目已經讓一萬多個殘疾人家庭受益……
此外,中國興建了上百個省級、國家級殘疾人體育訓練基地,并在指定時間面向社會免費開放,鼓勵殘疾人來這里運動,幫助其康復。
無論是邁向全民健康,還是全面小康,廣大殘疾人均是不可忽略的重要群體,他們的幸福感、獲得感,也將成為整個社會發展水平的一個準繩。在這其中,健全人所要做的,不僅是關愛、幫扶,而且是融入、領悟,只有殘疾人和健全人攜手同心,“中國夢”的實現才會有更廣泛的基石。
殘健同心,同筑共享中國夢。(完)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十八大以來 殘疾人體育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