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財·知道財·知道
煤炭主產區變身清潔能源輸出基地
內蒙古雄跨“三北”,資源稟賦優越,是我國自然資源、礦產資源、能源資源的富集區。近年來,自治區始終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在重拳治沙改善生態的同時,也打響了防治霧霾的“攻堅戰”,通過推進煤炭清潔轉換、高效利用以及擴大可再生能源的比例,努力構建我國重要的清潔能源輸出基地,當前能源產業已逐步走上科學有序地升級發展之路。
煤炭大省:“防沙”向“防霾”轉變
內蒙古是我國五大牧區之首,二十世紀末受干旱少雨、超載放牧等因素影響,草原生態沙化退化嚴重,成為全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危害最為嚴重的省區之一。進入新世紀以來,在深入推進國家六大林業重點工程的基礎上,內蒙古下大力氣防沙治沙,全區荒漠化、沙化土地實現連續15年“雙減少”。
雖然防沙治沙成效顯著,但是霧霾卻成為困擾當地發展的新問題。內蒙古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于光軍表示,內蒙古現有煤炭產能11.4億噸,產量8.5億噸,居全國首位。過去一段時間,由于受原煤輸出比重大、新能源規模小、外送通道窄等因素影響,區內多個城市空氣質量明顯下降,霧霾問題日益突出。
對此,內蒙古積極探索發展新路徑:既要大力發展風能等可再生能源,也要推進煤炭的清潔生產,提高煤炭向清潔能源的轉化比例,更要加快推進重點煤電基地至華北、華中、東北輸電通道建設,使火電與風電“打捆外送”,煤制油與煤制氣“雙線出區”。
經過近年來對能源產業的換檔升級和資源開發項目的嚴厲整治,內蒙古環境質量指標達到國家考核要求。2016年全區12個盟市PM2.5、二氧化硫年均濃度同比分別下降14.6%、17.9%;空氣質量評價達標天數比例同比提高5.1個百分點。
清潔能源“多極支撐”
6月,投資290多億元的內蒙古伊泰200萬噸/年煤炭間接液化示范項目在鄂爾多斯市正式開工,這是我國首個由民營企業承擔的百萬噸級煤間接制油項目,設計年產各類油品及液化石油氣等產品215萬噸,標志著中國煤制油產業的規模量產再次邁上新臺階。
“煤炭替代”勢在必行,清潔能源“多極支撐”。內蒙古經信委主任王秉軍表示,自治區搶抓國家推進石油替代戰略的政策機遇,著力打造現代煤化工生產示范項目,目前已建成了煤制油、煤制氣、煤制烯烴、煤制乙二醇、煤制二甲醚等五大國家級現代煤化工示范工程,優化煤炭利用方式和能源結構均取得了明顯成效,逐步跳出了“挖煤賣煤”的傳統發展模式,“一煤獨大”開始向以煤為基、多元發展轉變。
記者了解到,當前內蒙古已形成124萬噸煤制油、17億立方米煤制天然氣的年加工能力,年產能產量均領跑全國,整個煤化工鏈條正在形成化解2億噸以上原煤的能力。
與此同時,蓬勃發展的新能源也在“追風逐日”的號角聲中向前邁進。
內蒙古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截至2016年底,全區可再生能源并網規模達到3446萬千瓦,占區內電力總裝機1/3,其中風電2556萬千瓦,居全國首位,占全國風電裝機的17%;光伏發電636萬千瓦,居全國第四。新能源逐年穩步提升,完成發電量已占全區電力總發電量的約15%,本地消納可再生能源電量折合標準煤1429.9萬噸,占內蒙古能源消費總量的比例為7.3%。
煤從空中走 電送全中國
2014年,國家能源局出臺的《服務內蒙古能源科學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要把內蒙古建設成國家重要的綜合能源基地和現代煤化工基地、全國清潔能源輸出基地、新能源和分布式能源綜合高效利用創新示范基地、國內外能源密集型產業承接轉移集聚區,并將內蒙古清潔能源基地和通道建設重大項目列入京津冀治理大氣污染行動計劃。
加快內蒙古電網發展,推進“蒙電外送”被上升至新時期的國家戰略,由我國自主研發的特高壓輸電技術成功解決了長期以來內蒙古清潔能源難以遠距離、大規模、低損耗輸電的瓶頸。
3年時間里,內蒙古建設和投運的特高壓已達6條。截至目前,錫盟—山東濟南、蒙西—天津南、錫盟—勝利3條特高壓交流工程已建成投運;錫盟—泰州、上海廟—山東臨沂、扎魯特—山東青州3條特高壓直流工程正在抓緊建設,預計今年完工。
內蒙古上海廟清潔能源電力外送基地位于“塞外煤海”鄂爾多斯市鄂托克前旗境內,這是國家在內蒙古批準建設的第二個現代化大型煤電外送基地,總裝機規模1000萬千瓦,投資350億元,可就地轉化煤炭3000多萬噸。
依托正在建設的上海廟-山東臨沂±800千伏特高壓直流電力外送通道,該電力外送基地會將電能輸送至1200多公里外的經濟大省山東。工程建成投運后,每年可輸電約550億千瓦時,相當于北京城半年多的用電量。
國家電網蒙東檢修公司副總經理葉立剛表示,內蒙古建設的特高壓電力外送通道全部竣工后,會對緩解東中部地區用電緊張和環境容量短缺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同時,隨著電源建設中風電、光電送出量的不斷提升,能夠有效減少煤炭消耗的比重,助力自治區建設成為保障首都、服務華北、面向全國的清潔能源輸出基地。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內蒙古 清潔 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