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學生資助要精準更要有溫度
做好學生資助工作,重在關心關愛學生,要帶著真感情,要有真辦法,把學生的困難視作切身憂患,有溫度、有溫情地開展工作。
據教育部網站消息,學校招生錄取全面展開,學生資助進入“農忙”季節。全國學生資助管理中心發布2017年第6號預警,為讓好政策落地,讓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有獲得感,全國學生資助管理中心要求學生資助工作者需練好宣傳、落實、溝通“三門功”。
學生資助是重大的民生工程,無數孩子因此實現了人生理想,無數家庭因此看到了脫貧希望,有力促進了教育公平和社會公平。近年來,我國學生資助政策不斷完善,資助范圍不斷擴大,目前已基本建成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各學段的學生資助政策體系,實現了各個教育階段全覆蓋、公辦與民辦學校全覆蓋和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全覆蓋,實現了入學前不用愁、入學時不用愁和入學后不用愁,從制度上保障了“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有效避免了因學致貧、因學返貧現象的發生。
通常認為,招生錄取至新學期開學前后,是做好學生資助工作的關鍵期。為了讓好政策落地見效,全國學生資助管理中心專門發布預警,要求各地各校增強資助工作的科學性、時效性,學生資助工作者“想方設法練宣傳功”“身體力行練落實功”“積極主動練溝通功”,著力解決政策落實留有死角、政策銜接較為薄弱、貧困學生認定等管理環節不夠精準等問題,將國家資助及時準確地送到需要幫助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手中,讓家庭困難學生有更多獲得感,可謂務實之舉,可圈可點。尤為值得一提的是,“用最貼近老百姓的語言把政策內容和辦理流程講清楚、說明白”“學習借鑒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通過大數據分析開展‘隱性資助’的經驗”“第一時間與相關媒體和學生取得聯系”等舉措,不僅注重精準和公平,更講究方法和效果,把工作做得更細更實,讓學生資助工作更有溫度和態度。
有心理學家認為,人類所有的情結中,最強烈的莫過于被人重視。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更易產生失落感和自卑感,更需要外界的尊重和理解。倘若資助工作缺乏必要的人本情懷,就會失去應有的人性關懷。此前,“比慘大會”“比窮演講”等失范行為,“穿耐克鞋被取消助學金”“貧困生就該有貧困生的樣子”等個案,一度引發了“如何保護受助學生尊嚴”的議論。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而言,他們渴望得到社會的關注,更渴望能獲得平等的待遇,要求學生自揭傷疤或為學生貼標簽的方式顯然不妥。在今天這樣一個信息時代,學生資助工作者有更多渠道和機會了解學生訴求,資助工作在頻繁互動中日益貼近學生需求,在工作過程中除了關注學生的具體利益訴求,還需把工作的觸角延伸到學生的心理層面,注重滿足學生的獲得感。
良好的教育可以給無助的心靈帶來希望,讓無助者有力前行。分析一下不難發現,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獲得感來自兩個層面:體現在現實層面,政策紅利解燃眉之急,讓人得到實惠;體現在價值層面,政策目標與現實期待相吻合,讓人有滿意度。做好學生資助工作,重在關心關愛學生,要帶著真感情,要有真辦法,把學生的困難視作切身憂患,有溫度、有溫情地開展工作。學生資助工作者應樹立人本理念,既要幫助學生擺脫經濟困境,也要幫助他們養成完善的人格、健康的心理和感恩的心態。
長遠看,資助是“輸血”,育人是“造血”,輸血是手段,造血才是目的。助學最終是為了鑄人,比物質資助更重要的是,緊緊圍繞“立德樹人”這個根本任務,不斷創新資助育人途徑和方式,結合資助工作抓好勵志教育、誠信教育與社會責任教育,努力開創學生資助工作新局面。讓人欣喜的是,資助從全覆蓋已發展到精準到人,在預算分配上更精準、在對象識別上更精準、在資助力度上更精準,有力推動了保障型資助向發展型資助轉變,讓好政策更接地氣、更暖人心。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學生 資助 助工 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