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科研人員透露“新坐騎”研制計劃 跨大洋只要兩小時?
一種比太空衛星更經濟、比民航飛機和小型無人機的飛行時間更長,又能成為人類未來日常“坐騎”的新型飛行器,在近日由國防科工局系統工程一司主辦、中國航天科工飛航技術研究院及中國宇航學會無人機專業委員會承辦的“臨近空間創新發展與開發應用高峰論壇”上,受到參會專家和媒體的關注。
這是航天科工三院302所所長馬洪忠在論壇報告中提到的“臨近空間飛行器”。據他透露,目前此類飛行器的研制已納入國家相關部委發展規劃中,航天科工、航天科技、中航工業等單位正在開展研發工作,部分已進展至飛行驗證階段。
所謂臨近空間,是指“空”與“天”的結合部,普遍定義為海拔20~100千米的空域。在這個空間,將有兩種飛行器穿梭其中,臨近空間低速飛行器和臨近空間高速飛行器。前者主要有遙感觀測、通信保障的功能,后者則主要有遠程快速達到、天地往返運輸的功能。
先來看臨近空間低速飛行器。馬洪忠說,在臨近空間低速飛行器研究中,有一個重要分支,是臨近空間超長航時無人機,它可以在臨近空間以亞聲速連續飛行數天,甚至數月的新型平臺,其作用可形象地比喻為在“亞太空”部署的“準衛星”。
具體來看,臨近空間超長航時無人機能夠在空間構建局域網,一旦在海洋上發現海事事故需要緊急救援,能對下面覆蓋90公里的范圍進行應急通信的構建。
他以汶川地震為例,當時,整個災區里面缺乏有效的通信手段,內外部無法溝通情況,如果應用臨近空間無人機便可以很快構建幾十公里范圍內的通信網絡,實現黃金救援的72個小時。
“這種無人機的價值在‘千萬’量級,而且使用維護便捷,相比‘數億’量級的遙感衛星,可大幅降低高精度遙感數據的成本。” 馬洪忠說。
此外,這種飛行器還能執行臺風跟蹤探測、衛星載荷帶飛等特種任務。
當前我國對臺風進行精細化預報的能力缺乏,而臨近空間超長航時無人機具備飛至臺風“風眼墻”上方的能力,可對臺風進行下投式探測,實時獲取臺風垂直剖面的精細化數據,使臺風24小時路徑預報誤差小于65公里,強度和風雨預報準確率提高5%~10%。
讓人欣喜的是,我國目前也意識到了臨近空間超長航時無人機發展的重要性,比如,在國務院發布的《“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中,就提出“提升衛星平臺和載荷能力以及臨近空間持久信息保障能力”。
報告提到,這些說法瞄準國民經濟建設需要,研究制定了頂層的發展指導意見,對指導我國臨近空間超長航時無人機健康快速發展,推動臨近空間信息產業形成具有重要意義。
以航天科工集團為例,該集團推出了“五朵云”商業航天工程,其中一個名為“飛云”的工程,就是要利用太陽能無人機帶載空中局域網設備等通信載荷,對地進行通信覆蓋,實現“周”級以上通信保障。馬洪忠透露,該工程有望年內開展應用示范。
至于高速飛行器,對普通民眾來說可能更值得期待。比如,今天我們坐趟飛機跨大洋旅行最快也需要十幾個小時,而一旦高速飛行器研制出來,兩個小時左右就能跨越,比今天北京飛廣東還要快上一個小時。
當天的論壇上,就有專家提到,對未來的人類來說,不僅跨大洋旅行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上太空也將不會是什么難事。臨近空間高速飛行器將為未來航天運輸帶來一個革命性的變化,即支撐形成新型的空天往返飛行器,由地面機場水平起降。
當然,臨近空間高速飛行器對燃料占比和輕量化的要求較高,還面臨一系列技術挑戰。一旦相關技術問題解決,臨近空間高速飛行器將帶動一系列如動力材料、空間環境等航空航天技術的發展,對很多相關產業的發展產生輻射作用。
“目前臨近空間領域已成為世界大國戰略博弈和角逐的新興戰略空間。”馬洪忠說。
回到飛行器研制本身,按照他的說法,相關研制單位后續還將重點針對該類無人機涉及的能源、動力、氣動、結構等核心關鍵技術開展持續攻關,盡早開展飛行驗證。實習生 蘇琬茜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邱晨輝
編輯:梁霄
關鍵詞:科研人員 新坐騎 大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