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引導家長擺脫“增負”路徑依賴
又到一年暑假,培訓課程中的幼小銜接課程很是走俏,不少家長擔心孩子從幼兒園升到一年級后學習“跟不上”,不惜花人力財力送孩子上幼小銜接班,趁暑假先“打點底子”,以免孩子輸在起跑線上。(8月2日《春城晚報》)
近年來,國家層面多次出臺相關規定,要求中小學切實減輕學生負擔。目前,與學校減負喜人的局面相比,則是家長“增負”所形成的遞增效應,不但蠶食了學校減負所取得的成果,還讓學生負擔變得更為嚴重。2016年12月,中國教育學會發布《中國輔導教育行業及輔導機構教師現狀調查報告》顯示,我國中小學課外輔導行業已經成長為一個體量巨大的市場。2016年行業市場規模超過8000億元,參加學生規模超過1.37億人次,輔導機構教師規模700萬至850萬人。
正是家長們的狂熱追捧,才造就了補課市場的火爆。然而,這僅是家庭給孩子教育“增負”的冰山一角。如果再加上各種興趣班、突擊班、特長班、游學班,學生的負擔顯然已達到了一個峰值。
如此做法,危害性不容小覷。家庭“增負”背后的路徑依賴,會讓家長們陷入欲罷不能的境地,并最終成為人人效仿的“教育悲劇”。到彼時,就只能“藥停不下來,還得不斷加量”,教育成績的競爭最終變成了“誰敢于投入補課”的比拼。
受這種風氣裹挾,家長們的群體性焦慮也日益凸顯。2012年,成都市石室天府中學一名高三學生家長向媒體投訴稱:“學校今年暑期居然不準備給娃娃補課了!太不公平了!簡直是在開玩笑!”這雖然是個案,但也表明,嚴重的焦慮之下,家長們不但把孩子牢牢束縛在“增負”的戰車上,也把自己捆得嚴嚴實實而喘不過氣來。如此則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一邊是高喊著“孩子太苦,家長太累,需要進行教育改革”,一邊又不斷給孩子加碼加量,以期在起跑線上“先行一步”,甚至把別人遠遠甩在身后。
若問及一個家長,你為什么要給孩子補課或者加量,回答多半是“別人都在這么做,我不做就會落后。”群體焦慮下,要解決孩子的減負問題似乎很難。只有家校雙方達成了共同意愿并同時撒手,才會形成雙向的合力。若是一邊做減量,一邊做增量,或者口頭上減而實際上增,則會導致局面的固化和事態的惡化。如今,家長們的深度介入和參與,以及行為方式上的走偏,已成為教育減負和改革的一大阻力。
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既包括學校教育,更有家庭和社會的責任。但無論是市場化因素,還是行政化手段,或者是學校責任,還是家庭責任,都應當全面參與并形成合力,而不能此減彼增和此消彼長。
形成教育共識,方能遏制教育減負“此減彼增”。對此應當做到,一是家長應充分認識到教育增負的危害性,要保持對事物本質相對清醒的認識。二是要有為教育改革賦能的責任感,自覺主動參與改革并落實到行動中。三是應把引導教育家長并形成社會共識作為一項社會公共行動,政府相關部門應當發揮牽頭者的作用,比如通過開辦家長學校,幫助家長們擺脫路徑依賴。(唐偉)
編輯:梁霄
關鍵詞:引導 家長 擺脫 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