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生前沒有交集的大師 卻在一場展覽上因收藏相連
導言:2017年6月,由考爾德基金會(Calder Foundation)與大衛·史密斯藝術資產(The Estate of David Smith)攜手合作的一場名為“亞歷山大·考爾德 / 大衛·史密斯”(Alexander Calder / David Smith)對話展在豪瑟沃斯畫廊(Hauser & Wirth)蘇黎世空間舉辦,這是兩位20世紀藝術大師的首次對話展,展覽主題是通過兩位藝術家作品的對話來探討他們如何拓展傳統雕塑創作的局限。
在此次展覽期間,來自亞歷山大·考爾德基金會負責人Sandy Rower與大衛·史密斯藝術資產負責人Peter Stevens接受了雅昌藝術網的采訪,談起兩位已逝藝術家的友誼,以及他們對于雕塑與藝術的共同看法。
雅昌藝術網:此次展覽是亞歷山大·考爾德與大衛·史密斯兩位藝術家作品的首次對話展,一個讓人很關心的問題是,兩位藝術家在生前有沒有交集?
(以下:Sandy Rower: 簡稱 SR; Peter Stevens 簡稱“PS”)
SR:我們并沒有在研究中發現他們生前有任何交集,但考爾德和史密斯都認識抽象藝術之父阿希爾·戈爾基(Arshile Gorky),所以可以說他們是知道彼此的,但遺憾的是他們并不是朋友,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可能是史密斯很早就去世了。
這個展覽讓我有機會見到了史密斯其他類型的作品,是一次很珍貴的機會。在展覽的開始,呈現了兩位藝術家的肖像作品,其中考爾德的肖像作品與史密斯之間有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考爾德曾將這件肖像作品贈與一位名為John Graham的藝術家朋友,而這位朋友又將作品贈送給史密斯。在此次展覽期之前,我又把這件雕塑作品從史密斯兩位女兒的手中買了過來。
PS:事實上,在20世紀早期,現代藝術是一個很小的圈子。兩位藝術家肯定聽說過對方。而且就在前不久我了解到他們在1962年有過一次交集。當時意大利政府邀請考爾德與史密斯參與意大利斯波萊托(Spoleto)舉辦的第四屆“兩個世界藝術節”(Festival of Two Worlds),他們終于有機會認識,在展覽工作結束之后,藝術家們一起去酒吧、聊天、談論藝術。由于他們在雕塑上有許多相似的認識與看法,可以想象他們的討論應該是很有趣的,相遇時應該產生了美妙的化學反應。遺憾的是,史密斯在1965年便去世了,否則我們有理由相信他們會成為好友。兩人當時都是非常重要的藝術家,雖然在表達與創作媒介上采用不同方式,但都在思考如何突破傳統雕塑的邊界。
雅昌藝術網:如何看待這兩位藝術大師的首次對話展?他們作品表達的相似與不同之處在哪兒?
SR:從這次對話展中,可以看出兩位藝術家作品上的區別。考爾德的作品是在空間中的繪畫,比如在他用線條創作的肖像作品中利用盡量少的材料來表現多樣化的空間。考爾德在雕塑實踐中摒棄了黏土、大理石、銅等材料,并以工業材料與線條等進行創作;史密斯則在作品中運用了鋼鐵、看起來甚至很臟的材料。這體現出他們在雕塑創作中所追求的共同點:空間、重力以及工業感,并就“雕塑與繪畫的關系、雕塑創作該怎樣繼續發展”這一問題給出了不同的答案。
PS: 我認為這個展覽打破了我們對于兩位藝術家的一些固有認知。考爾德的作品經常用線作為表達方式,所以我們有時會忽略他作品中的工業感。史密斯創作的許多作品以鋼鐵為材料,但實際上他也在試圖通過雕塑表達輕盈感。
SR:另外一點是:考爾德的作品并不是試圖去表現物體,而是去論證物體,表達一種更賦有精神性的東西。考爾德試圖論證的這個精神性問題是:我們的身體總是處于運動中。所以他的雕塑作品總是表達了顫動的事實,但這種顫動感就像中國說的“氣”一樣。所有的中國人都懂“氣”,但在美國,在紐約,理解的人并不多。“氣”并不僅僅只是一個想法,而是不能被科學所解釋的一種事實存在。考爾德關注的就是“氣”一樣的精神性的東西,而這種精神性在史密斯的作品中也存在,雖然兩個人都沒有宗教信仰。
PS:我將這兩位藝術家所追求表達的精神性看做是一種美國式的人文主義。他們都在嘗試重新定義雕塑,希望雕塑可以是一個視覺上的圖像,在人們觀看他們的作品時,并不僅將它們當作雕塑去理解。
雅昌藝術網:這次對話展將兩位藝術家的作品并置在一起并形成對比,策展過程中是如何篩選出這些作品的?
SR:由于這不是一個大型的美術館項目,所以我們要選擇的并不是兩位藝術家各自的代表性作品。我們不需要特意去借作品來展出,我和Peter分別從考爾德基金會與大衛·史密斯藝術資產的現有收藏中篩選出了展覽中的所有作品。但這種對話展是很有意義的,我們希望有一天可以在美術館里呈現更大型的、探討這兩位藝術家作品的對話展。
雅昌藝術網:未來會不會考慮將這兩位藝術家的作品帶去亞洲展出?因為對亞洲而言,尤其是中國,雖然許多人知道他們的名字,但對其作品其實并沒有更深入的了解。
SR:其實考爾德基金會目前正與三家中國機構探討展覽的可能性,也許我們未來會有機會在中國呈現考爾德的展覽。
PS:相比考爾德,史密斯作品在亞洲展出的機會并不多。對于舉辦史密斯的展覽,我們是比較謹慎的。我們希望并不僅僅呈現一個回顧性質的展覽,因為這只是歷史。我們希望通過展覽來探討在當今依舊有意義的藝術話題,并嘗試提供一個答案。
雅昌藝術網:作為過世藝術家的基金會及藝術資產,你們希望如何通過展覽來進一步推廣這兩位藝術大師?
PS: 我會從不同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對我們來說,兩位已逝藝術大師本身就是我們的家人。Sandy是考爾德的孫子,而史密斯的女兒是我的妻子。當我們去理解他們作品的時候,除了藝術方面,我們也會去從個人的角度來看待這兩位藝術家。
當你日復一日地只研究一位藝術家作品時,看起來會是一件很枯燥的事,但我們的工作正是去表明這并不枯燥。他們已經過世了,意味著并不回再有新作品出現,但當你每一天面對這些作品的時候都會有新發現。你也會去思考這些作品該如何重組、如何向這個全新的時代展示藝術家的作品從而回答哪些有關當下的藝術問題等等。比如同樣的展覽如果是在五年前展出就會是在一個不同的藝術語境中。大衛·史密斯從未去中國做過展覽,如果他的作品進入中國,那將會是在一個全新的語境中呈現。
SR:我們所做的工作是完全不同的。對考爾德來說,所需要做的不是推廣,而是保護。因為考爾德已經非常出名了,他需要的是更深刻、更強烈地理解與認同。另外重要的一點是,我們在20世紀30年代看考爾德的作品,或在今天再看他的作品,本身就會產生不同的理解。所以我們總是在與新的策展人、美術館合作,碰撞出全新的觀念和項目,并非常積極地舉辦各類與策展人合作的展覽。就在“亞歷山大·考爾德 / 大衛·史密斯”對話展舉辦的同時,考爾德在全球另有其他5個重要展覽——一個在丹佛,兩個在紐約,還有兩個展覽在法國。
結語:“亞歷山大·考爾德 / 大衛·史密斯”對話展將兩位生前沒有交集的20世紀藝術大師的作品并置,為我們打開了觀看這兩位藝術家創作的新方式。如何更深入地理解已逝藝術大師們的作品、如何在當下的藝術語境中重新發現其創作的價值與意義也成為了此展覽所提出的關鍵問題,值得我們去深思。
編輯:楊嵐
關鍵詞:因收藏相連 展覽 史密斯 兩位 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