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黨派·聲音>統一戰線 統一戰線
韓三平:中國主旋律電影在不斷進取
顧名思義,《建軍大業》描寫的是人民軍隊創建的歷程。無論是在國家的歷史上,還是在黨的歷史上,1927年都是一個不尋常的年份。《建軍大業》表現的是從1927年四一二政變到1928年井岡山會師這一歷史階段,這一年多的時間里發生了很多大事件。國民黨內部分裂、清黨,連政府都曾一分為二。中國共產黨當時并沒有直屬于自己的軍隊,但因為代表著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而展現出蓬勃發展的生命力,于是就變成了舊軍閥和新軍閥共同的狙擊目標,必欲除之而后快,四一二和七一五大屠殺,寧可錯殺三千,不可放過一個。就在這樣一個背景下,共產黨人發起了絕地反擊,即南昌、秋收、廣州三大起義;最終幾支起義隊伍歷經輾轉苦戰,勝利會師井岡山,這才有了后來的工農紅軍、八路軍、新四軍,以及現在的中國人民解放軍。
這部電影的創作不同于此前兩部作品。首先在時間跨度上,《建國大業》表現的是五年,《建黨偉業》是十年,《建軍大業》只有一年。其次在核心人物上,《建國大業》是“雙雄斗”的模式,《建黨偉業》分散一些,《建軍大業》則明確地以毛澤東、周恩來、朱德三個主要創建者為核心人物進行描寫。這三個人物對人民軍隊的建設功不可沒:周恩來串聯兵運,苦心經營;毛澤東發動農民,建立以農村和山區為基礎的根據地;朱德力挽狂瀾,在兵敗如山倒的局面下挽救了軍隊,保留了火種。幾年前剛開始創作這個劇本的時候,我們一起討論人物的選擇和定位,有這樣幾句話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沒有潤之(毛澤東),就沒有山巒疊翠中的一方天地;沒有翔宇(周恩來),就沒有嘯聚洪都的數萬義士;沒有玉階(朱德),就沒有馳騁南國之工農鐵流。要表現人民軍隊的創立過程,這三個人物是核心人物,這部電影能否做好,關鍵在于這三個人物能否塑造好,正是他們在歷史轉折的重大關頭,以異乎常人的大決心、大勇力、大智慧,影響甚至可以說是扭轉了歷史的方向,成為了時代的中流砥柱,最終創建了人民軍隊。
《建國大業》《建黨偉業》和《建軍大業》這三部重大歷史題材作品,迄今為止算是有了一個相對圓滿的收官。三部作品承擔著不同的功能和作用,《建國大業》講的是結果,是勝利;《建黨偉業》講的是緣起,是由來;《建軍大業》講的是成因,是斗爭。在《建國大業》和《建軍大業》中,毛澤東都有一句同樣的臺詞:我們共產黨人,就是從這樣的失敗中走出來的。事實也是如此,共產黨人擅長從失敗中汲取經驗教訓,走向勝利。我們這些年主旋律電影的探索,也是這么一步一步走過來的。《建國大業》證明了主旋律電影收獲好的社會效益的同時,也可以有好的經濟效益;《建黨偉業》證明了這樣的主旋律電影模式可以在商業上進行復制和迭代;《建軍大業》則是對這一模式和形態的延伸探索。這三部曲的實踐,證明了一個道理,中國主旋律電影的發展和我們民族的建軍大業一樣,是一個不斷進取、不斷探索、不斷進行自我革命的歷程,我們不必斤斤計較于一城一地之得失,不要只把目光放在眼前。每件事情都是有意義的,只要我們在前進,勝利就終將屬于我們!
編輯:李晨陽
關鍵詞:電影 主旋律 建軍大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