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愿“貧困”教育中的“感動”越來越少
半個月來,段瑞在微信朋友圈發布的照片里,全是泥沙翻滾的河道以及泥濘山道上艱難行走的小學生。連續半個多月的降雨,位于昆明北部山區的東川區多次收到氣象局和國土資源局發布的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段瑞的心每天都懸著。望著咆哮而來的湍流,他在朋友圈里寫道:“以后上班需要裝卸機,推到哪兒,走到哪兒。”(7月17日 《中國青年報》)
段瑞一個人冒著大雨,著湍急的河水,用兩個小時將67名學生抱到對岸。這段視頻和照片發布在網上后,他被網友們稱為“最帥小學老師”。一段視頻傳播出的不只是感動,更是刺痛內心的“貧瘠”之殤。當下,不少貧困地區教育發展水平不高,勞動者素質偏低,有的地方形成了“打工沒技術,創業沒思路,務農沒出路”的狀況。據調研,有的特別貧困山區學齡人口初中入學率65.5%、鞏固率僅41.5%。
感動之下,教育扶貧刻不容緩,如何讓更多孩子走出大山、走出窮鄉僻壤、走向理想的發展之路已然成為當務之急。常言道:“要想富,先修路。”同樣,對于“貧瘠”教育而言,要想精準施教,首先當做到精準扶貧,要堅持扶貧同扶智相結合,不斷激發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內在動力,注重提高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的自我發展能力。
同時,相關部門需加大財務資金投入力度,一方面要對扶貧難度大的貧窮地區制定科學的幫扶資金尺度,例如在扶貧資金中為每個貧窮村撥出成長基金。另一方面要施展金融部分在脫貧致富上的金融激勵,為貧窮戶在貸款方面放低門檻、降低利息、增加放貸額度。
對于貧困地區的孩子而言,對比老師抱過河的感動而言,家門口的優質教育才是他們更渴望的“感動”。也只有吸引到更多以謀機遇、求發展、奔前程為追求的教育工作者,才能真正匯聚精英,科學教育培養孩子。
可見,對于貧困地區而言,改善了生活質量,改良了生活環境,完善了基礎設施,自然不愁好的教育資源不被吸引、不被匯聚。筆者希望,在貧困地區群眾致富“內動力”的推動下,終會讓“貧瘠”教育的感動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則是優質而科學的“競爭”教育越來越多。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教育 感動 貧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