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聰明人”的“笨功夫”
又是一度高校畢業(yè)季,手機再次被各所大學(xué)畢業(yè)典禮上的演講“刷屏”。其中,有幾篇演講讓我印象深刻。比如,知名作家、北大校友劉震云在北京大學(xué)國家發(fā)展研究院2017屆畢業(yè)典禮上的演講里,便說到了“要做笨人”,并講了兩個小故事。一個故事關(guān)于他的外祖母。外祖母割麥子割得非常快,是因為“只要扎下腰”就“從來不直腰”,“因為你想直一次腰的時候你就會想直第十次,第二百次,我無非是在別人直腰的時候割得比別人更快一點。”另一個故事關(guān)于他的舅舅。舅舅的木匠活特別好,原因就在于他舍得花時間去打磨一件東西,而舅舅在選擇原料的時候,也更喜歡那些長得雖慢,但品質(zhì)更好的樹種。
這是兩個來自于生活的真實故事。我從中讀到的啟示是,不論是做事還是成長,不偷懶,不投機,一步一步,扎扎實實,結(jié)果自然會又快又好。這也許正是劉震云先生所說的“要做笨人”的題中之義吧。可見,“笨人”其實是“明白人”,并不是真正的笨,只是去除急功近利,丟掉投機取巧,換句話說,是肯下笨功夫。外祖母割麥子為何比別人快,舅舅的木匠活為何做得好,說到底,并沒有什么先天的稟賦或者特別的秘訣,而只是因為他們愿意比別人多下一些笨功夫。
與割麥子、木匠活一樣,文學(xué)寫作其實也是一種勞動,一項手藝活,同樣需要下一些笨功夫。曾經(jīng)看到過一篇對一位知名作家的采訪文章,談到寫作,他說,一直以來,他的觀點就是,明白人要下笨功夫。他自己便是這樣做的,為了一部不到十萬字的作品,他花費了兩年時間,行走了上萬公里。也曾認(rèn)識另一位知名作家,對她的那本使其聲名遠(yuǎn)揚的作品,佩服不已,心里尋思,她的筆下怎么會有這么多的故事?后來才知道,為了寫作這部作品,她實地采訪達一年之久,光是搜集的資料就裝了十幾箱,采訪筆記就做了幾十萬字。
然而有些時候,人們也許只看到了表面。比如,將一部作品的成功僅僅歸結(jié)于抓住了一個好題材,或者是復(fù)雜高超的寫作技巧的運用,可是卻忽視了作者在文本背后所下的那些笨功夫——也許是在寫作之前,對于這一題材長期的大量的深入挖掘積累;也許是在寫作之中,對作品結(jié)構(gòu)、語言反復(fù)地構(gòu)思及推敲;也許是在寫作之后,對初稿一遍又一遍地修改、潤色。誠然,一個好的題材或者高超的技巧固然重要,但是如果僅依靠題材,加點想象力,用點技巧,而沒有下一些笨功夫的話,這樣的作品是達不到厚重的分量的。
文學(xué)寫作要下笨功夫。事實上,不少知名作家都表達過這樣的觀點,他們也在以自己的寫作踐行著。這當(dāng)中,不乏明白人、聰明人、有著先天寫作才華的人。何況眾多文學(xué)青年呢?
編輯:李敏杰
關(guān)鍵詞:寫作 功夫 聰明人 作品 笨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