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別想太多,“葛宇路”僅僅是個藝術品
近日,一則《如何在北京擁有一條以自己命名的路》的文章在網絡上引發熱傳。文章稱,一位名叫葛宇路的中央美院研究生從2013年起尋找地圖上的空白路段,并貼上自制的“葛宇路”路牌。隨后,高德地圖、百度地圖等收錄這條道路,這條本來無名的道路竟以“葛宇路”這個人名來命名,弄假成真。相關部門表示,市民不可私自命名道路。7月13日,路牌被拆除。(7月13日《北京青年報》)
以自己名字命名道路原來這么容易,姓名最后一個字是“路”的小伙伴已按捺不住“激動的心,顫抖的手”,紛紛在地圖上尋找無名路,說不定也能弄假成真,或者像葛宇路同學那樣一夜爆紅。不過,別想太多,“葛宇路”僅僅是個藝術品,能引人深思,甚至推動城市道路命名工作,但它不具有推廣價值,市民用自己名字命名道路,此路難通。
和人名相似,路本來沒有名字,給它取個名字、叫的人多了,就有了名字,但這個名字誰來起、怎么起,不能兒戲。家長給新生嬰兒取名無不慎之又慎,生怕影響孩子一生,道路命名也同此理。如果任何人都能給無名路命名,名字千差萬別,究竟以哪個為準?更重要的是,相關法律法規對道路命名有明確的規范,市民不可以擅自命名。
“葛宇路”的特殊性在于,“以自己名字命名道路”已經成為既成事實,附近居民都這么叫,高德、百度、谷歌等地圖軟件已收錄,快遞、外賣、導航、市政標示也均可正常使用該名字進行定位。這就尷尬了,官方尚未對這條路正式命名,而私人命名又被禁止,走紅后的“葛宇路”會不會像小廣告一樣被清理?
中央美院的研究生自掏腰包干了相關部門該干卻沒干的活兒,相關部門的“不作為”頓時成了眾矢之的。早在2007年這條路就誕生了,但一直沒有官方名字,有人幫著取名并制作路牌,結果還面臨被“依法拆除”的命運,相關部門的尷尬無疑是大寫的。對相關部門來說,此事是一個提醒,也是一種鞭策,但輿論不宜過度闡釋,因為這種做法無法復制、不該復制。
“葛宇路”僅僅是個藝術品,別想太多。葛宇路坦陳,此舉最初只是源于藝術設計,目的是思考名字和個人的關系,以及私人符號出現在公共場合的某種趣味性,后來“葛宇路”被地圖軟件收錄成為具備功能性的道路名稱,已經大大出乎葛宇路本人的預料。天馬行空,充分釋放想象力,是藝術設計的特點,但城市道路命名工作不能這樣干,否則就亂套了。
作為一種尷尬的存在,“葛宇路”將何去何從?一般來說,道路命名需要公開征求社會意見,相關部門不妨開放胸襟,依照相關程序啟動這條路的正式命名工作,并將“葛宇路”作為備選項,綜合各方面意見最終確定路名,這比一拆了之更能服人。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葛宇路 命名 道路 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