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策論 策論
做好富民這道“必答題”
進入新世紀,我國居民人均GDP增長較快,2016年超過8800美元。但新形勢下,居民收入增長仍面臨諸多困難。持續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水平,最根本的是要踐行新發展理念、做大經濟“蛋糕”;最直接的是把富民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重要檢驗標準; 最關鍵的是要強化富民導向、創新富民舉措,多點發力、整體推進,做好富民這道“必答題”,讓人民群眾享受更多的改革發展成果。
加快富民增收,首先必須重視轉型升級,推動產業由“低端”向“中高端”轉變。產業發展的層次直接決定財富的積累,從而直接影響分配。要堅持以創新為引領,積極推進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高增加值產業和品牌經濟,做強做優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提高產業附加值和經濟效益。只有企業賺錢了,職工增加收入才有可靠的支撐。要緊緊抓住自主創業這個“牛鼻子”,通過降低創業門檻、完善創業政策、優化創業服務、營造良好創業氛圍,鼓勵有創業意愿且具備一定創業條件的城鄉各類勞動者積極創業。
加快富民增收,必須扎實推進新型城鎮化,推動“農民”向“市民”轉變。新型城鎮化既是城鄉協調發展之路,也是富民之路。要積極推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面向“新市民”開展針對性強的就業培訓,為他們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更好的社會保障,不斷提升他們的生產、生活技能和融入城鎮生活的心理認同,圓他們的“市民夢、安居夢”。充分發揮新型城鎮化對新農村建設的輻射帶動作用,著力構建與農業現代化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體制機制,推動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惠及更多城鄉群眾。
加快富民增收,必須突出比較優勢,推動“資源”向“資本”轉變。現階段,城鄉居民的財產性收入占總收入的比重偏低,對富民增收的貢獻度和拉動力不足。要因地制宜,跳出區域局限和路徑依賴,充分挖掘利用自然資源、人文環境等特色優勢,結合新信息技術、新消費需求,積極拓展“互聯網+”“旅游+”“生態+”等新模式新業態,注重植入生態、綠色、鄉愁、文化等元素,打造特色產業、特色生態、特色文化,提升群眾增收活力和空間,真正讓資源轉變為資本和資產,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要緊緊抓住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改革等引領性強、撬動性大的關鍵性改革,采取措施強力推進,著力疏通堵點痛點,釋放改革富民惠民效應。目前低收入人口中,因病因殘因災致貧、返貧的比重較大,對這部分困難群眾要傾注更多感情,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下一番“繡花”功夫,集中力量啃“支出型”貧困這塊難啃的“硬骨頭”,走出“今天脫貧明天返貧”的怪圈。
加快富民增收,必須優化公共服務,讓“隱性財富”更好地發揮“顯性效應”。富民既要從收入端衡量,又要從支出端來考量。教育、醫療、養老等基本公共服務是老百姓的“隱性財富”,這方面的保障水平提高了,可以大大減少居民支出,增加他們收入的含金量。要堅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續方向,以大民生視野回應群眾關切,將更多的財力投向公共服務領域,為百姓提供更多公平、普惠、優質的公共產品,做到“保障按照需求做,服務跟著百姓走”,讓群眾生活更有質感、預期更加穩定。鼓勵社會力量興辦健康、體育、休閑等“幸福產業”,精準定位服務項目和標準,增強綜合服務功能,更好地滿足群眾的多樣化需求。
(作者為江蘇省政協主席)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富民 創業 必答題 增收 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