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解放軍打破“大陸軍”結構:陸軍現役員額降到百萬以下
資料圖:解放軍陸軍部隊
縱觀世界軍事發展史,軍隊的體系結構和力量編成不能固定不變,必須隨著戰爭形態和作戰方式變化而變化,隨著國家戰略需求和軍隊使命任務變化而變化。否則,曾經再強大的軍隊最后也要落伍,甚至不堪一擊。
一支軍隊,如果在體系結構和力量編成上落后于時代,落后于戰爭形態和作戰方式發展,就可能喪失戰略和戰爭主動權。我們要抓住機遇、實現突破,通過體系結構整體再造促進戰斗力躍升。
那么——
為什么說軍隊的力量結構出戰斗力?
對于一支軍隊來說,力量結構關系戰斗力,是制勝打贏的重要因素。沒有一個科學合理的結構,軍隊規模再龐大、武器裝備再先進,也無法攥指成拳,形成整體作戰能力。
現代戰爭中,信息主導、體系對抗特征日益突出,基于網絡信息體系的聯合作戰能力成為戰斗力的基本形態,這就要求軍隊力量結構應勢而變。
為什么要打破“大陸軍”、一頭沉的軍兵種結構?
俄國彼得大帝曾說過,一個國家如果只有陸軍,相當于只有一只手;只有擁有海軍,才算是雙臂齊全。
如果說“脖子以上”改革通過組建陸軍領導機構、撤銷軍區立起戰區,在打破大陸軍體制上取得了關鍵性突破,那么“脖子以下”改革就是要在打破一頭沉的軍兵種結構上邁出實質性步伐。。
為什么要發展新型作戰力量實現“騰籠換鳥”?
回眸戰史不難發現,不同時代有不同的新型作戰力量。
現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孕育興起,世界新軍事革命加速發展。新型作戰力量作為其中最活躍、最閃亮的部分,已成為謀取軍事競爭優勢的戰略制高點。
為什么部隊要有“野味”、動起來?
這次改革對部隊部署定點作出調整,就是要讓部隊動起來,與擔負的任務相適應,以更好支撐國家安全戰略和軍事戰略的實現。
這次改革,調整移防很多部隊和機關,很重要的目的就是要使部隊去“生活化”,回歸野戰軍本真。
今天,鈞正平工作室推出《軍營理論熱點怎么看·2017》第七部分內容《攥指成拳產生新力量——怎么看通過體系結構整體再造促進戰斗力躍升?》。
以下為全文
攥指成拳產生新力量
——怎么看通過體系結構整體再造促進戰斗力躍升
戰鷹搏擊空天、導彈直刺蒼穹、預警密布天網、電磁無形廝殺……2016年11月10日,隨著導演部一聲令下,中國空軍“紅劍”實兵對抗演習在西北大漠某地再次上演。與以往演習不同的是,這次演習突出研練聯合偵察、火力打擊、聯合防空等信息化條件下典型作戰樣式,實現由單一兵機種向多兵機種、從傳統單要素向全要素體系對抗的轉變。這是我軍致力打造以精銳作戰力量為主體的聯合作戰力量體系,向“結構力”要戰斗力的生動實踐。可以預見,通過體系結構整體再造,我軍必將指頭更硬、拳頭更強,在與未來高手較量中占領先機、贏得主動。
為什么說軍隊的力量結構出戰斗力?
提起石墨,人們都不陌生,它是自然界最軟的礦物。但提起石墨烯,很多人就沒那么熟悉了。它的基本成分與石墨完全相同,但通過重新排列組合,搖身一變成為厚度最薄、強度最高的新型納米材料,被譽為“新材料之王”,科學家甚至預言“它將徹底改變21世紀”。同由碳原子構成,因其不同的結構,物理性能卻有著天壤之別。這告訴我們,結構決定功能,有什么樣的結構就有什么樣的功能。
對于一支軍隊來說,力量結構關系戰斗力,是制勝打贏的重要因素。沒有一個科學合理的結構,軍隊規模再龐大、武器裝備再先進,也無法攥指成拳,形成整體作戰能力。歷史上常有這樣的現象,作戰雙方兵力兵器差不多,但組合方式、運用方式、作戰能力不同,有時候兵力少一些、兵器差一些但組合運用得好的軍隊,同樣能戰勝強敵。正如恩格斯說的那樣,許多力量融合為一個總的力量,“就產生‘新力量’,這種力量和它的單個力量的總和有本質的差別。”
現代戰爭中,信息主導、體系對抗特征日益突出,基于網絡信息體系的聯合作戰能力成為戰斗力的基本形態,這就要求軍隊力量結構應勢而變。1999年科索沃戰場上,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用F-16戰機先后擊落南聯盟11架米格-29戰機,自身卻毫發無損。是米格-29性能不如F-16嗎?早在蘇聯解體后,美軍就用獲取的米格-29與F-16進行過專門的對抗演練,得出的結論是前者的勝率遠高于后者。而科索沃戰爭為什么會是這種結果呢?原因就在于F-16戰機得到了北約預警系統的有力支持,而米格-29戰機卻只是孤軍作戰、單打獨斗。作戰性能相差無幾的武器,因作戰力量體系結構不同,展現出的戰斗力大不一樣。在未來戰場上,誰能用科學的體系把各要素、單元和平臺整合融合起來,誰就能集聚潛能、釋放效能,更好地制衡強敵、贏得戰爭。
知識鏈接
石墨烯是由碳原子按照特殊結構排列成的二維晶體,只有單層原子厚度。它不僅是迄今為止自然界最薄的材料,也是強度最高的材料,斷裂強度比最好的鋼材還要高出200倍。石墨烯的彈性驚人,可被無限拉伸和彎曲,抗壓能力、導熱和導電性也遠勝其他材料。未來石墨烯可用于制造新型電池、超輕質飛機、超輕便防彈衣等,在軍事航天、軍用能源等方面具有廣闊應用前景。
為什么要打破“大陸軍”、一頭沉的軍兵種結構?
人民軍隊創建始于陸軍、發展基于陸軍、根脈源于陸軍。陸軍是黨最早建立和領導的武裝力量,歷史悠久,敢打善戰,戰功卓著,為黨和人民建立了不朽功勛。陸軍一直是我軍的主要軍種,對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個國家采取何種軍事力量結構,往往與這個國家的戰略目標和安全需求密不可分。我國有漫長的陸地邊界線,接壤鄰國眾多。過去,我們一直防備敵人打進來,時刻為大規模地面戰爭做準備,這就決定了我軍力量結構帶有明顯的陸戰型、國土防御型、人力密集型印記。俄國彼得大帝曾說過,一個國家如果只有陸軍,相當于只有一只手;只有擁有海軍,才算是雙臂齊全。盡管這些年海軍、空軍、火箭軍有了長足發展,但基本上還是“大陸軍”、一頭沉,其他軍兵種力量明顯偏弱。當前,我國安全形勢發生深刻變化,軍隊使命任務不斷拓展,無論是防控陸地邊界安全風險,還是應對海上方向安全威脅;無論是執行未來信息化條件下作戰任務,還是遂行反恐維穩、維和護航、維護海外利益等多樣化軍事任務,海軍、空軍、火箭軍等軍種的作用越來越凸顯,信息化手段和武器裝備的作用越來越凸顯,這些都要求我們對軍隊力量結構布局作出調整優化。
如果說“脖子以上”改革通過組建陸軍領導機構、撤銷軍區立起戰區,在打破大陸軍體制上取得了關鍵性突破,那么“脖子以下”改革就是要在打破一頭沉的軍兵種結構上邁出實質性步伐。這次調整改革后,陸軍現役員額首次降到百萬以下;海軍、火箭軍、戰略支援部隊現役員額有所增加,空軍現役員額保持不變,這些軍兵種總員額同陸軍大體一半對一半。這將從根本上改變我軍長期以來陸戰型、國土防御型的力量結構,使中國特色現代軍事力量體系更加成熟完備。
為什么要發展新型作戰力量實現“騰籠換鳥”?
鳥籠是養鳥的用具,在一定條件下鳥籠的容積是有限的,不淘汰一些鳥,新鳥就沒有生存之地。習主席用“騰籠換鳥”這個比喻,闡明軍隊要用好現有資源,淘汰壓縮落后裝備和部隊,加速發展新型作戰力量。
2011年2月,伊朗突然宣布暫時卸載布什爾核電站的核燃料。幾個月前,西方國家還在預測,伊朗只需一年就能擁有制造核武器能力。為什么會突然出現如此重大變化?據后來披露,這是由于美國和以色列聯合研發了“震網”病毒,并利用間諜手段將其植入伊朗核設施內網,導致包括布什爾核電站在內的5個工業基礎設施癱瘓,約1/5的離心機報廢,從而大大延遲了伊朗的核計劃。殺敵于無形之中,毀敵于千里之外,網絡部隊作為一種新型作戰力量,在現代戰爭中越來越顯示出巨大威力。
新型作戰力量是一個時代軍事發展的風向標,代表著軍事技術和作戰方式的發展趨勢。回眸戰史不難發現,不同時代有不同的新型作戰力量。冷兵器時代,騎兵力量的出現,成為對壘博弈的利劍;機械化時代,飛機坦克問世,成為主宰戰場的霸主;信息化時代,高新武器的運用,成為打贏制勝的法寶。這種力量,往往是戰爭精彩活劇的出演者、戰爭艱難僵局的打破者、戰爭輝煌奇跡的創造者。
現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孕育興起,世界新軍事革命加速發展。新型作戰力量作為其中最活躍、最閃亮的部分,已成為謀取軍事競爭優勢的戰略制高點。世界主要國家大力發展顛覆性技術,積極運用無人、隱形、水下、反導、太空、網絡、遠程打擊、光學、動能、定向能等新技術新手段,以快速打破軍力平衡,確立自己主導的“戰爭規則”。
今年4月26日,備受關注的國產航母正式下水,標志著我軍新型作戰力量“家族”又添新丁。這些年,我們組建一些部隊,列裝許多新裝備,取得很大進步,但沒有從根本上改變新型作戰力量規模偏小、管理分散、職能交叉、重復建設等問題。這次改革,我們下決心棄舊換新、強優汰劣,全部淘汰一代裝備,盡量淘汰二代裝備,大幅壓減坦克、裝甲車、火炮、高炮、小型艦艇、單一制空作戰飛機等裝備規模,為發展新型作戰力量“騰籠換鳥”。同時,成規模增加特種作戰、立體攻防、兩棲作戰、遠海防衛、戰略投送等力量,調整組建各專業部隊。這必將使我軍新質戰斗力如虎添翼,為打贏信息化戰爭提供戰略鐵拳。
知識鏈接
定向能武器,又叫“束能武器”,是利用各種束能產生強大殺傷力的武器,依其被發射能量的載體不同,可以分為激光武器、粒子束武器、微波武器等。這種武器的特點是,束能傳播速度可接近光速,一旦發射即可命中,無需等待時間;能量集中而且高,如高能激光束的輸出功率可達到幾百至幾千千瓦,擊中目標后可使其破壞、燒毀或熔化;發射隱蔽突然,對方難以發現,來不及進行機動、回避或對抗。
為什么部隊要有“野味”、動起來?
陽春三月,隨著軍委一聲令下,全軍部隊轉隸移交、移防部署、調整組建全面展開。官兵們紛紛整理行囊、打起背包,從繁華都市、中原腹地登上軍列,向著邊關戈壁、白山黑水、叢林海島開啟“壯美遠征”。遠離熟悉的駐地,告別身邊的親人,有的官兵心里不禁疑惑:為什么要離開駐守和建設多年的軍營?移防千里背后到底有什么玄機?
我們許多人都下過圍棋,高手對弈拼的就是謀勢布局,同樣的棋子,擺成不同的陣勢,就會發揮不同的作用。部隊部署定點是力量布局的直接體現,它像投棋布子一樣,布防的位置不同,產生的能量也會天差地別。解放戰爭時期,面對蔣介石咄咄逼人的重點進攻,毛澤東下了一步險棋,從蔣介石伸來的“鉗鉸”處中央突破,三路大軍挺進中原,命令劉鄧大軍向敵人戰場上最敏感、最薄弱的地區進攻,創造了“千里躍進大別山”的奇跡。這一戰略布勢,成功扭轉了戰場態勢,使我軍實現了從戰略防御到戰略進攻的根本轉變。
新形勢下,我們黨與時俱進創新軍事戰略指導,賦予積極防御戰略方針以新的內涵,優化軍事戰略布局,要求部隊部署定點與之相適應。這次改革對部隊部署定點作出調整,就是要讓部隊動起來,與擔負的任務相適應,以更好支撐國家安全戰略和軍事戰略的實現。
還要看到,很多部隊長期駐守一地,很大程度上已經地方化了。許多部隊幾十年沒有移防過,一些部隊機關長期駐守大城市,有的干部上學、當兵、提干都在一個大院,出現了不少“家門口干部”“家門口兵”。許多部隊的訓練場、駐訓地、演兵場,設施常年不動,課目常年不變,“對手”常年不換。野戰軍這一稱呼,是解放戰爭時期為了適應大規模機動作戰需要而產生的,“野味”“戰味”是它的鮮明特色。這次改革,調整移防很多部隊和機關,很重要的目的就是要使部隊去“生活化”,回歸野戰軍本真。
編輯:曾珂
關鍵詞:解放軍打破大陸軍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