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協·協商>調研 調研
四川省政協專題調研岷江水環境綜合治理小記
人民政協網四川7月11日電(劉奕峰 張詩若 記者 韓冬)作為長江上游水量最大的支流,岷江曾帶給四川“天府之國”的美譽。然而,隨著經濟社會的迅速發展,人類活動對岷江流域產生了很大影響,部分地區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水環境日趨惡化。
6月12日至21日,四川省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牽頭,聯合省政協民族宗教委員會、地方政協聯絡委員會及沿江成都、樂山、宜賓、眉山、阿壩等市(州)政協,邀請專家學者,分段對岷江水環境綜合治理進行調研,著眼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建設,聚焦岷江水環境質量改善和科學管理利用水資源,提出積極建議和對策。
焦點一:污染治理怎么治?
“咦,高煙囪咋沒有冒煙了呢,難道停產了?”工業企業污水治理是此次調研的重點之一,在阿壩州汶川縣漩口新型工業園區,委員們看到過去濃煙滾滾的某水泥廠區高聳的煙囪如今不再冒煙,不禁產生疑問。
原來,煙囪產生的浮塵最終落下來,會污染水體。為確保紫坪鋪水庫上游水源的質量,在州、縣兩級環保部門的指導監督下,園區內的企業已實現了煙塵和廢水的零排放。調研組提出,相關部門要進一步加強監管工業園區廢水廢氣排放,出重拳打擊違法排污。
地處岷江中游的成都、眉山、樂山三市屬四川經濟較發達地區,工業廢水、生活污水排放量大。調研組欣喜地發現,各市高度重視環保工作,普遍加強了工業企業的環保技術升級。同時,環保部門嚴格監督,水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近年來,養殖業的污染已成為新的難題。在茂縣南新鎮的肉牛標準化規模養殖場,調研組發現牛糞堆放容易隨著雨水流到河里。省政協常委曹豐平建議,在重點區域嚴控畜牧養殖業規模,積極推廣養殖企業糞污循環利用模式,“絕不能毀了這一汪江水。”他堅定地說。
焦點二:生態補償怎么補?
作為全國首個開啟流域水生態綜合治理的市州,自2016年全面啟動岷江流域生態綜合治理工程以來,阿壩州在構建“水系統”、確保“水安全”、恢復“水生態”、開發“水景觀”、彰顯“水文化”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然而,“缺人、缺錢、缺技術”的現實困擾依舊存在。
茂縣縣城污水處理廠負責人向調研組反映,由于采用生化法處置污水,冬季溫度太低,水中微生物的活性低,該廠無法正常運轉。有委員說:“在成都市第三污水處理廠這根本不是問題,只需在池中加一層保溫膜就可以解決。”
加層保溫膜需要資金投入,對成都來說這不是問題,對茂縣則顯得捉襟見肘。省政協委員彭廣建言,民族地區經濟薄弱,建議省內盡快落實岷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讓岷江上游地區更加積極地保護水環境。
“治水要以政策為牽引,單靠某一個地方、某一個部門,是難以取得實效的。”讓四川省政協地聯委主任陳芳感到欣慰的是,去年省政協對長江上游四川段生態環境保護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并提出推行生態補償的建議,已引起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她表示,將持續跟蹤政策的出臺和落地。
目前,四川全省已全面實現“河長制”,省政協委員劉長武認為,各地黨政領導擔任河長,改變了部門之間“九龍治水”的亂象,這樣權責更明晰,治水效率更高,但要加強第三方的跟蹤監管,“不能裁判員和運動員都是同一人。”
焦點三:提高水資源利用率怎么辦?
作為四川經濟的“領頭羊”,成都市如今最突出的問題是缺水。市水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省里核定配置的水量與中心城區環境用水總量存在較大差距。
岷江上游的阿壩州情況也不容樂觀。受水電開發、砂石開采等多重因素影響,水資源總量呈減少趨勢。省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主任邵小龍認為,水電是四川省的優勢資源,同時也是清潔能源,“但一定要保證流域的生態流量,加強水利工程建設,實現以洪濟枯。”
對于如何進一步提高水資源利用率,試點水權交易需破題,“加快出臺相關政策規定,讓水資源多、用水量少的地區將用水指標賣給用水多缺口大的地區,實現水資源的合理統籌和再配置。”劉長武說。
參觀完眉山市的“五湖四海”濕地公園后,省政協常委廖果坦言,建設海綿城市是解決城市用水的重要渠道,有條件的沿江城市可以通過建設濕地公園,有效恢復城市生態功能,保護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凈化污染物,保障用水安全。
多位參與調研的委員和專家同時建議,應通過工業用水再循環、超節水精密農業、城市家庭節水等多種舉措,在深挖潛力的同時,實現水資源的精細化管理。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政協 岷江 調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