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12屆全國政協雙周協商座談會>十二屆全國政協第七十次雙周協商座談會 十二屆全國政協第七十次雙周協商座談會
用實政策促“緩沖”減輕“去產能”之痛
在應對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煤炭、鋼鐵等行業的“去產能”是“不得不為”的重要舉措。但去產能又不能“一去了之”,避免就業市場的“傷筋動骨”,做好職工安置,是必須兼顧的重要工作。6日的全國政協雙周協商座談會上,委員和專家就去產能過程中的職工就業再就業問題各抒己見,其中財政金融相關政策被視為破解難題、兼顧平衡的“必要緩沖”。
“職工再就業不能推向社會,但必須走向市場。”徐念沙委員以國企舉例。在他看來,在去產能過程中,國企應有所擔當,不能簡單把國企職工再就業推向社會,但也必須明確打破“鐵飯碗”思維,用好政策,鼓勵職工再就業走向市場。
如何既負責任又重市場?徐念沙委員建議,出臺配套稅收優惠、財政補貼或融資優惠政策,鼓勵企業結合“一帶一路”發展戰略向境外輸出產能的同時輸出勞務。將目前對于人員安置的幫扶政策擴大到完全依附于去產能企業的上下游企業。
來自相關類型企業的張文學委員對去產能過程中的職工分流安置也深有體會。在他看來,企業債務問題也是擋在職工分流安置前的一個繞不過的障礙。“企業信譽等級下降,融資困難,直接影響企業正常生產經營和職工分流安置。”
“政府提出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解決債務問題,但缺乏具體操作辦法。”對此,他建議按照政府主導、企業操作的原則,進一步加強政策引導,制定債轉股企業標準,明確指導目錄,制定可操作性政策措施,推進金融機構與企業深度融合,協調發展。
張復明委員來自去產能工作任務艱巨的山西。關于如何構建有利于解除職工就業創業后顧之憂的基本補償機制,他舉例山西提出建議,將山西列入擴大失業保險基金支出試點范圍,允許山西失業保險基金用于職業培訓補貼、職業技能鑒定補貼、社會保險補貼等。
來自攀鋼集團的楊槐也提到了財政相關政策問題,他建議,國家獎補資金要更具有針對性,重點向資源枯竭型城市、就業容納能力較弱的地區、經營困難、職工收入長期偏低的傳統產業企業傾斜。
“地方政府應對關停并轉企業的存量土地有效利用給予更加優惠的政策。”但在他看來,改革企業同時要克服“等靠要”思想,不能指望國家的政策解決所有企業的問題,勇于擔當,創造性地開展工作。他所在的攀鋼集團在職工安置中,也取得了良好成績,正是“主動作為”的優秀案例。
多位委員和專家關于財政金融政策的建議側重不同,但建議歸向卻趨于一致:制定好政策,企業用實政策,確保安置工作的緩沖到位,減輕“去產能”之痛。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政策 企業 職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