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包容性增長,讓更多人分享“新技術”的美好
作者:盤和林 財政部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應用經濟學博士后
2017年夏季達沃斯論壇6月27日至29日召開,主題是“在第四次工業革命中實現包容性增長”。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出席開幕式并發表特別致辭表示,要推動包容性增長,就是增強社會公平性,就是實現可持續增長,新工業革命給包容性增長有更大的可能性,給各方帶來更多平等參與的機會。總理提出了一系列“包容性增長”的“中國主張”,贏得了與會國際政要的廣泛認同。
所謂第四次工業革命,也就是人類在人工智能、機器人、物聯網、無人駕駛汽車、3D打印、納米科技、量子計算等各種高科技方面的革命。所帶來的最大問題是,或出現“技術凌弱”的現象,即新技術的優勢會加劇國與國、人與人之間的強弱、貧富關系,天平向掌握新技術的國家和人群傾斜。筆者認為,總理提出“增強社會公平性”等包容性增長的主張,是一劑醫治唯技術論的良藥;“包容性增長”的共享、社會公平性等核心價值理念,則是讓更多底層人分享“新技術”的美好。
包容性增長最早由亞洲開發銀行在2007年首次提出,原始意義是“有效的包容性增長戰略需集中于能創造出生產性就業崗位的高增長、能確保機遇平等的社會包容性以及能減少風險,并能給最弱勢群體帶來緩沖的社會安全網。”
基于此,總理致辭中用很大篇幅講述就業問題:“因為就業是包容性增長的根本。”而他重點提到的就業及“雙創”、扶貧等,都是包容性增長的“中國實踐”。
過去幾年中國城鎮每年新增就業超過1300萬人,城鎮調查失業率保持在5%左右,這四年來新增城鎮就業5000多萬人,所以有與世界經濟論壇相關的國際權威機構,在進行多項經濟指標評估當中,把中國的就業表現列在世界各國的第一位。這在經濟下行壓力較大、世界經濟增長乏力的大背景下,“穩就業”的成績來之相當不易。
包容性增長核心是“機會平等的增長”。當前,在中國大地上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雙創”,不僅有利地支援了“穩就業”“穩增長”,還拓寬了社會縱向流動渠道??偫碚f:“中國的創業創新,因其“眾”而成其快、成其勢、成其強,是實現包容性增長的有效途徑?!?/span>
包容性增長的最終目的是讓普通民眾、弱勢群體受益。過去30多年,中國有7億多人口擺脫貧困,到2020年要使剩余的4000多萬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偫碚f:“中國包容性的增長就是要使人民生活地更好,更有尊嚴,使經濟社會發展更有活力。”
后來,針對國際公共治理中存在“大國恒強,小國恒弱”等問題,包容性增長逐步增加了更豐富的要素:讓更多的人享受全球化成果;在經濟增長過程中保持平衡;強調投資和貿易自由化,反對投資和貿易保護主義等。為此,總理提出了“推動包容性增長,必須堅定維護經濟全球化。”的主張。
第四次工業革命“技術凌弱”有可能進一步加劇“全球化悖論”。即全球化并沒有改善發展中國家的處境,相對發達國家而言,更加趨向于邊緣化。大量的統計數據顯示,工業革命后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收入鴻溝在全球化拓展后繼續擴大了。
為此,總理提出:“維護多邊體制權威性和有效性,促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并主張“同時改革和完善國際經貿規則,以保障各國在國際經濟合作中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無疑,這些全球化的“包容性增長”主張,也是克服第四次工業革命所帶來的“技術凌弱”等弊病的一劑良藥,“雙贏多贏”才能讓世界秩序更和諧、更美好。
人類已經高度依賴人工智能、生物技術等“新技術”,第四次工業革命不請自來,我們必須以“包容性增長”的理念,一方面用其所長來實現“包容性增長”,新技術為包容性增長提供了技術可能性,讓更多底層人分享“新技術”的美好;另一方面用其避免其潛在破壞力,如“技術凌弱”。需要指出的是,“技術凌弱”也非必然,滴滴等新技術的應用其實增加了基層弱勢群體的靈活就業的,高鐵、支付寶、共享單車和網購等中國“新四大發明”也給更多的發展中國以技術趕超的啟示。(盤和林)
編輯:梁霄
關鍵詞:包容性 增長 新技術 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