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自殘游戲盛行背后是迷失的青春

2017年06月28日 15:07 | 作者:舒圣祥 | 來源:工人日報
分享到: 

能夠感覺到自己受尊重,能夠擁有成功的喜悅和釋放壓力的通道,并且獲得一方自由天地,孩子的青春才不會迷失方向。

前不久,藍鯨死亡游戲傳入我國的消息引爆輿論,最近又有個從境外流入的名為“人體刺繡”的游戲通過社交傳播,流行于青少年群體,游戲方式就是在手臂上、手掌上,甚至嘴巴上,用針線縫出圖案,一些涉世不深的孩子,對這種自殘行為趨之若鶩。

藍鯨是玩自殺,刺繡是玩自殘,相關游戲和社交平臺,必須盡到自身社會責任,第一時間限制傳播和參與,但僅僅做到這些還不夠,更該深入挖掘和思考此類游戲的作用機制及孩子們的參與心理。通常,孩子們在參與此類游戲時,不是理性地想到游戲風險,而是感性地體驗游戲快感。尤其是當他們覺得自己無法融入家庭和社會,就會用這種反常規、反科學的小圈子舉動,來體現自己的特立獨行。

換言之,青少年玩自殘游戲,很可能是缺少認同、缺少溫暖之后的一種“代償”行為。玩這種游戲的孩子,普遍缺少家庭溫暖或得不到表現機會,不同于物質上的缺衣少穿,這更有可能是心理上的被忽視和人格上的被輕視。

忽視、暴力、沉默,某種角度上說也是一種童年不幸。有的家長信奉“虎爸虎媽”,對孩子管教嚴格到了變態的地步;有的家長有濃重的家長做派,要求孩子凡事必須服從;還有的家長則走向另一個極端,對孩子百依百順。

青春的迷失往往是從家庭開始,又在學校得到加劇,一些孩子只體驗到被命令與被管束的痛苦,找不到生活的目的和生命的意義。正如孩子喜歡的往往是家長和老師反對的,我們小時候被禁止看電視,現在的孩子則被禁止玩游戲,這或許在一定程度上給了瘋狂游戲鉆空子的機會。

其實,游戲里也有探索的樂趣,有大量的社交,有清晰的即時反饋。游戲能發揮人的自主性,通過反饋和社群認同,使人感受到自己的行為有意義。學習壓力之下,適度讓孩子玩玩游戲,未嘗不可,當然,前提是相關方面要把好“準入關”,確保孩子們接觸到的游戲足夠健康。

禁絕類似的自殺自殘游戲,監管之手治標,心理建設治本。能夠感覺到自己受尊重,能夠擁有成功的喜悅和釋放壓力的通道,并且獲得一方自由天地,孩子的青春才不會迷失方向。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游戲 孩子 自殘 青春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Av每日更新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v亚洲日本电影 | 曰韩国产欧美另类视频 | 色悠久久网国产精品99 | 欧美国产一级毛卡片免费 | 一二三区中文字幕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