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7香港回歸20周年>新聞動態 新聞動態
三位香港杰出運動員見證香港體育輝煌20年
新華社記者劉寧
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那一年,擊劍希望之星張家朗剛剛出生,“牛下女車神”李慧詩還在上小學,“神奇小子”傅家俊成為職業臺球選手。20年來,憑借優異的成績,這三位香港體壇名將都成功當選過香港杰出運動員,共同見證香港體育20年的輝煌。
香港體壇“常青樹”傅家俊20年職業生涯再攀高峰
回歸前,香港體育在數十年里一直呈現足球主導的單一格局,直到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非足球項目的運動員才開始嶄露頭角,登上體壇大舞臺。
那時候,香港本地體育職業化剛剛起步,中國香港運動員在亞洲賽場能夠獲得一枚銅牌就已非常了不起。如果在亞洲賽場上摘得金牌,或者在世界賽場上獲得獎牌,就會成為轟動全城的大事件。
回歸前,1978年出生的傅家俊隨父母移民加拿大。1996年,還是業余臺球選手的他回到香港發展。
1997年,轉為職業選手的傅家俊贏得香港臺球公開賽和聯賽冠軍,攜手世錦賽奪冠的帆板名將李麗珊和世錦賽摘金的武術運動員吳小清,共同開啟香港體育20年輝煌之旅。
傅家俊說:“很慶幸,自己當時作了正確的決定。臺球非常有魅力,也很有觀賞性。希望更多的香港人能夠打臺球,喜歡上這項運動。”
20年來,傅家俊在世界斯諾克排名賽中4次奪冠,6次摘銀,4次當選香港杰出運動員。
2017年,傅家俊迎來個人職業生涯第20個賽季。已經39歲的他登上世界斯諾克協會排名榜第五位,創造個人歷史最好成績。
“牛下女車神”李慧詩夢想奧運奪金
1997年,黃金寶在亞運會上摘得男子公路自行車賽金牌,中國香港自行車隊踏上20年爭金奪銀之旅,涌現出郭灝霆、張敬煒、張敬樂、黃蘊瑤等眾多世界級車手。那時,1987年出生的李慧詩還在香港柏德學校讀小學,已經開始練習田徑的她也許不會想到,自己會背負起為中國香港再次奪得奧運獎牌的期望。
“牛下女車神””李慧詩的故事在香港可謂家喻戶曉。這位在重建的公屋牛頭角下邨長大的姑娘由于患有貧血癥,體能恢復比一般運動員要慢很多。
2007年比賽時,李慧詩曾因骨折受傷,一度退出賽場。養傷期間,她的教練沈金康曾想過勸退她,但李慧詩對自行車運動的堅持和熱愛讓他打消了這一念頭。
李慧詩說:“夢想是最能讓人燃燒起來的一個追求。別人覺得自行車訓練特別枯燥和苦悶,我覺得這是我的生活和工作,全情投入就不會覺得辛苦。”
經過刻苦訓練,重返賽場的李慧詩成績突飛猛進,2010年便奪得亞運會場地自行車女子計時賽500米冠軍。2012年倫敦奧運會,李慧詩奪得場地自行車女子凱林賽銅牌,為中國香港代表團贏得倫敦奧運唯一一枚獎牌。
李慧詩在2016年奪得場地自行車亞錦賽凱林賽金牌后,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梁振英評價道:“她展現出百折不撓的斗志,充分反映香港運動員堅毅不屈的精神。”
從2012年起,李慧詩連年當選香港杰出運動員。
2016年,李慧詩在奧運賽場上未能如愿,在場地自行車凱林賽中經歷摔車,最終以爭先賽第六名的成績結束里約奧運之旅。
從里約回來后,“牛下女車神”就把目光放到2020年東京奧運會上,獲得一枚奧運金牌仍舊是她的夢想。
“回歸寶寶”張家朗成為擊劍希望之星
1997年,共有59250個新生兒在香港出生,人們親切地稱呼他們為“回歸寶寶”。作為其中一員,伴隨香港體育成長20年的張家朗已經成為香港擊劍希望之星。
張家朗出生于體育世家,父母都是籃球專業運動員。受家庭環境影響,他從小接觸籃球,但在10歲時開始學習擊劍就喜愛上了這一運動。
張家朗說:“非常感謝父母,是他們帶我走進運動的世界,更讓我當全職運動員去追逐夢想。”
2012年,15歲的張家朗在父母的支持下提前結束高中學業,自費參加擊劍世界杯的比賽,成為職業運動員。兩年后的仁川亞運會上,他開始嶄露頭角,攜隊友為中國香港隊贏得男子花劍團體賽銅牌。
2016年4月,張家朗奪得亞錦賽男子個人花劍冠軍,成為中國香港隊首位個人亞洲擊劍冠軍,并如愿獲得奧運資格。在里約奧運會上,張家朗殺入16強,創造中國香港隊男子花劍奧運最佳戰績,并當選2016年香港杰出運動員。
作為中國香港擊劍隊的希望之星,張家朗在4月舉行的2017年世界青少年錦標賽中再創佳績,奪得男子花劍個人賽冠軍。(完)
編輯:秦云
關鍵詞:香港杰出運動員 香港體育 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