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聲·政情>解讀 解讀
扶貧“攻堅拔寨”需要“同心同向”
“人人共向核心聚,戶戶跟隨國運興”,山西呂梁山片區趙家洼村村民劉福有家的這幅對聯格外顯眼。盡管還未脫貧,但鄉親們用這種方式訴說著脫貧奔小康的強烈愿望,表達著對黨中央扶貧政策的殷切期盼。
“眾擎易舉,獨力難支”,扶貧不是一地一家之事,而需舉全國上下之力。讓黨中央的政策落地生根,離不開廣大群眾的支持。扶貧工作需要做到讓群眾與黨同心同向。
首先,有一個“精準扶貧”的國家層面的科學規劃。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扶貧工作亦如此。從為所有貧困人口逐村逐戶建檔立卡,到在每個貧困村都派駐扶貧工作隊,再到提出“5個一批”脫貧方法論,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重要思想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了戰略指引和根本遵循。對于有勞動能力的“零就業”家庭,實施生產和就業指導;對于自然條件不斷惡化致貧地區,實施環境保護脫貧;對于確無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實施低保政策兜底。
其次,有一支真心實意幫群眾脫貧的扶貧干部隊伍。截至目前,全國共選派了77萬多名干部駐村幫扶。生活條件改善是第一步,還要通過多種幫扶措施,使貧困群眾搬得出、穩得住、逐步能致富,真正過上好日子。實施易地搬遷地區對領導干部提出了更高的工作要求,干部要設身處地地考慮搬遷群眾的適應性以及他們可持續的生活能力,多替扶貧對象規劃生活藍圖、構想長遠,使脫貧群眾無后顧之憂,是貧困群眾與黨同心同向的堅實基礎。
再者,有一套符合實際情況的扶貧工作方法。“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扶貧工作的最終目的是讓貧困群眾過上穩定的小康生活,因此結合當地自然條件、人文環境和產業優勢等開展脫貧工作十分重要。對于生態環境脆弱地區,要逐步恢復生態環境,在此基礎上發展適宜產業;對于基礎設施落后地區,要投入人力物力改善設施條件,為經濟發展提供堅實基礎;對于產業結構轉型滯后地區,要盡快實現產業升級,擺脫落后的產業形態。
扶貧工作已經到了“攻堅拔寨”的沖刺階段,必須以更大的決心、更明確的思路、更精準的舉措、超常規的力度,眾志成城打贏“硬仗中的硬仗”,實現如期脫貧的目標。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扶貧 脫貧 群眾 攻堅拔寨 貧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