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協·協商>調研 調研
陜西政協赴延安調研像“采石油”一樣“采文化”
“說起延安,大家都知道巍巍寶塔山、滾滾延河水,然而延安的紅色文化久負盛名,開發的還不夠,我們要像‘采石油’一樣‘采文化’。”延安市政協委員孫文芳曾為此寫過多份提案,建議大力挖掘延安文化故事。6月中旬,省政協文化教育委員會就“提升文化服務、改善旅游文化環境”赴延安調研,孫文芳再次闡述自己的觀點,引發調研組成員的普遍贊同。
“延安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蘊毋庸置疑,但是挖掘的確不夠。”省政協委員呂峻濤說,20年前參觀毛主席故居時,有一位講解員的生動講述讓他印象深刻。但這幾年再來,很多講解員就是單純地背講解詞,生動的故事卻沒有了。
“講解員更應該是研究員。”省政協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雷濤認為,講解員應該吃透歷史,對當地文化要有研究,否則就會被游客問住。
“舉個最現實的例子,比如延安城南10公里處的萬花山,這里是著名的巾幗英雄花木蘭的故鄉,又是全國四大野生牡丹原產地之一,也是延安城區附近唯一可以算得上山清水秀的地方。”孫文芳說,這樣一塊風水寶地本該早就成為旅游勝地,但當地村民卻還在守著聚寶盆,端著討飯碗整天喊著沒錢花。
怎樣才能讓得天獨厚的文化旅游資源發揮出最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省政協委員劉吉發建議,要樹立“人人都是文化大使,處處都是旅游環境”的理念,讓每一位延安人自覺投身到文化旅游環境保護和建設中,開闊視野、轉變觀念、多元投資、聯動發展。
“不但要挖掘延安的歷史文化資源,更要緊跟時代發展,探索工業旅游文化。”省政協文化教育委員會辦公室主任解莉芬認為,延安的黃土地下埋藏著豐富的石油和煤炭資源,它們已經成為支撐延安社會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在此基礎上,應該適當探索開發工業旅游,從“中國陸上第一油井”一路走向現代化石油煤化工企業,滿足更多年輕人的好奇心。
“近年來延安基礎設施建設飛速發展,來延安旅游的游客越來越多。但同時,便捷的交通條件讓很多人游覽完后就離開了延安。”延安市紀念地管理局局長蘇雅琳說。
石油和文化都是資源,都必須要通過挖掘、加工方可轉化成物質財富和精神產品。委員們認為,石油要節約著采,而文化卻要“大力開采”;石油只局限于一時一地,而文化卻可以遍地開花;石油資源埋在地下別人挖不走,而文化資源不及時采很可能就被別人搶先采了。“所以要下大力氣開發延安的文化旅游資源,使其成為支撐延安未來發展的新支柱產業。”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延安 文化 政協 調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