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今日要論今日要論
“慢新聞”緣何火起來
不久前,在美國紐約舉行的數(shù)字內容前沿大會上,素以搶抓突發(fā)新聞見長的英國廣播公司提出將推出“慢新聞”,引發(fā)廣泛關注。在當今信息幾乎一秒就能傳遍全球的時代,新聞怎么能“慢”下來?又為何要“慢”下來?
想要更好地理解這家英國老牌媒體的行為,可以回到2016年4月的舊金山——諸多媒體巨頭參加在這里舉行的臉書年會,希望向這家擁有超過17億全球用戶的社交媒體學習打造高流量的內容產品。不過,會上用于案例分析的一款“爆紅”視頻直播雖然吸引了超過80萬用戶實時觀看,點擊量超過千萬,卻毫無新聞價值可言——僅僅是兩名網站編輯在直播平臺展示用橡皮筋勒住西瓜,直到其爆開。
這就是當今社交媒體以“吸睛效應”“流量導向”為圭臬營造出的新聞生態(tài)。僅僅幾個月后,比“爆西瓜”視頻更勁爆的新聞事件相繼出現(xiàn)。英國“脫歐”、美國大選……整個西方世界被社交媒體這只無形之手攪得天翻地覆,傳統(tǒng)政治體制、主流媒體乃至主流價值觀,都快變成了被一步步纏繞收緊直至爆開的“西瓜”。
受眾在傳統(tǒng)媒體影響力日趨消解的狀況下,難憑一己之力辨識真?zhèn)危荒芊哂谠谏缃幻襟w的“過濾泡泡”和“回聲室”中恣意蔓延的謠言、立場或刻板印象,從而做出情緒化的判斷。借助于社交媒體海量傳播的“后真相”,使得西方主流社會引以為傲的“知情的民主”最終演變?yōu)椤懊で榈拿街鳌保瑢е隆昂谔禊Z式”的事件和人物頻出。
不過,2016年美國傳統(tǒng)新聞業(yè)的強勁復蘇成為“后真相時代”的新特征。《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印刷版和數(shù)字版訂戶均出現(xiàn)多年未見的顯著增長,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等新聞頻道的收視率更是創(chuàng)下歷史新高。“后真相時代”傳統(tǒng)主流媒體市場逆勢上揚,表明公眾對高品質新聞的需求以及為此付費的意愿并未消退,也預示著傳統(tǒng)主流媒體“信息把關人”和“公眾守望者”角色的回歸。
傳統(tǒng)媒體重振雄風并非沿襲過去的老路,從社交媒體借鑒新技術手段和傳播理念,是實現(xiàn)新聞生產全鏈條再造的關鍵。英國廣播公司的“慢新聞”計劃就是利用數(shù)據(jù)挖掘技術對熱點話題進行深入分析,用可視化呈現(xiàn)對新聞情境進行發(fā)掘和還原,再借助人工智能技術進行精準推送,用更有深度和厚度的內容產品與以“短平快”見長的社會化新聞一決高下。
在情感壓倒事實的所謂“后真相時代”,品質和信任將會帶來更高的公眾參與度和品牌忠誠度,也直接決定了用戶為內容付費的意愿和花費在獲取新聞內容上的時間。在各類“話題”“爆款”“網紅”層出不窮的當下,新聞媒體的專業(yè)性、權威性和公信力反而成了能夠產生最大價值的“稀缺產品”。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后真相時代”的到來,為傳統(tǒng)主流媒體實現(xiàn)“浴火重生”提供了難得的契機。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新聞 媒體 慢新聞 傳統(tǒng) 社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