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樂觀社會 樂觀社會
中俄邊境小城農民的創業故事:從“村會計”到“電商會長”
新華社記者陳國軍、鄒大鵬、馬曉成
“多少天都不開張,差點就放棄了!”回憶起2015年舉債干電商的“瘋狂”,李景輝感慨不已。
李景輝原本是“中國東極”黑龍江省撫遠市寒蔥溝鎮良種場村的一名村會計。小村的村民祖祖輩輩在黑土里刨食為生,李景輝父母最大的愿望就是讓兒子出去闖一闖。
“家鄉太偏遠了!”李景輝清晰地記得,15年前他考上大專去省城哈爾濱上學的一幕:近800公里的路程坐汽車要坐10多個小時,坐火車得一天一宿。
讓李景輝父母沒想到的是,畢業于綠色食品生產與管理專業的李景輝沒有留在城市,卻回鄉務農。這引發了鄉親們不少議論。
“當時就業不理想,而國家的農業政策好,種地有賬算,家里100多畝田總得有人伺候啊!”李景輝說。
作為村里為數不多的大專生,因為能寫會算,他成了“村會計”,有了一份相對穩定的工作。
在與數字、表格打了8年“交道”后,李景輝又做了一個讓父母捉摸不透的決定——把家里土地流轉出去,帶著媳婦和孩子,揣著5萬元借款進城去創業。
“這幾年一直種玉米和大豆,比較效益低,價格上不去,就想著換一條路闖闖。”李景輝說,正好國家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自己就想為什么不能借助國家政策優勢來創回業呢!
正是有了大眾創業的政策誘惑,李景輝生活變奏曲的音符開始跳動。在學校選修過電子商務的李景輝決定“折騰”一回,開始了一個知識農民的創業新嘗試。
“當時撫遠市邊民互市貿易區正式啟動運營,口岸逐漸繁華,就想著也弄個旅游、飯店類的項目。”李景輝說,后來悟到創業跟種地一樣,不能盲目地“人家種啥咱種啥”,也得看“市場要啥”“國家政策有啥”“咱能干啥”,否則就成了“啥啥都不行”。
一番考察研究后,李景輝瞄準了俄羅斯食品安全品質有保障這一“賣點”,開起了網店。
“過去開網店肯定干不了,物流這塊就能急死人!”李景輝說,“一帶一路”“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等國家戰略帶來的新機遇給他壯了底氣:撫遠機場正式通航,鐵路提速與省會城市實現夕發朝至,高速公路直通黑瞎子島,4G網絡實現全覆蓋……海陸空立體交通網絡讓小城不再“遙不可及”。
最初的創業“試水”并不順利,迎面的“冷水”差點讓李景輝嗆到。“因為一直沒開張,差點就放棄了!”李景輝參加市里組織的電商培訓學習后發現,口碑和俄貨的純正同樣重要。
于是,他開始各種試吃類的精準營銷,“第一單是一包俄羅斯紫皮糖包郵賣了5.98元,還賠了7元,不過挺興奮,因為總算開張了。”
剛開張的網店,正好踏上了撫遠市鼓勵發展電子商務的節拍。2016年,撫遠市東極電商孵化基地正式運營,免費為李景輝這樣的小微企業提供場地和包裝物資。
這讓李景輝樂了。沒了場地費和包裝費負擔,他的網店就像卸了貨的船,輕快地劃動起來。
一單、兩單……從一天賺幾角錢到純利最多500多元。2016年,他的網店交易量達30多噸,還成立了電子商務公司,雇傭了當地5名農民、下崗工人從事打包、配貨、客服等工作。
“除了糖果,俄羅斯的糧油和日化用品也很受歡迎,糧油近期銷量同比半年前翻了10倍。”李景輝的公司越做越大,經營品種越來越多。他本人也成了當地農民成功創業的“名人”,去年被選為撫遠市電商協會會長。
“我真幸運,處在了一個大眾創業的新時代。”李景輝說,他心里還揣著個“小目標”——讓公司成為小城最大的俄貨進口代理商,讓員工成為股東、享受分紅,帶動更多鄉鄰脫貧,和他一樣記上“小康賬本”。
編輯:梁霄
關鍵詞:中俄邊境 農民 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