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論文發表的“不正常”,是否已“習以為常”

2017年06月21日 14:26 | 來源:光明網
分享到: 

光明網評論員:107篇中國醫學論文被《腫瘤生物學》期刊在4月20日一次性撤回一事,可能并非表面上的“涉及虛假同行評議”這么簡單。日前澎湃新聞對牽扯其中的一位2017年中國工程院院士候選人(在第二輪評審中已落選)的相關論文進行了調查報道。

在報道中,可以發現這則被撤下的論文,有著諸多的不正常。首先該論文除了一名通訊作者外,還有六位作者。然而,除了第一作者之外,其他六人可能都被掛名,未參與過這篇論文的寫作和投稿,但被第一作者列為作者。且通訊作者對這篇論文并不知情,未在論文上簽字,均由他人代簽,也從未收到雜志發送的確認作者信息郵件。

其次,代簽者發布了一個“情況說明”,“在完成實驗和整理好初稿后,由于我的英語功底不扎實,委托廣州摯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潤色并發表”,“在得知退稿原因,我查閱相關資料后,主要由于潤色公司違規操作,冒用審稿專家郵箱,發布虛假夸大的評審意見,導致這次退稿。”

最后,是這家公司的聲明,當年辦業務的人系違規操作,已經辭職,“我們公司本來只能做潤色,不能幫人投(稿)的,但他投了,后來就辭了。”

一輪調查下來,可以得出這樣一個鏈條:掛名作者不知情——論文由某公司“潤色發表”——公司經辦人已辭職。相信這也刷新了不少人的認知,在國際刊物上發表成果,帶來光環無數,然而作者,是可以不知情的,掛名是可以隨便掛的,發表是可以交給公司的,最后也是找不到責任人的。學術圈的事,未必人人皆可明白。但外人用常識即可推知,如此情節,太不正常了。

不妨轉念一想,這則調查報道針對的只是107篇被撤稿論文中的一篇,就已如一團亂麻、紛紜難解。倘若將107篇論文逐一篩查,恐怕每一篇都有自己的“故事”,恐怕每一篇都可以找出令人驚嘆“原來論文發表是這樣”的情節。倘若再將視野擴大,全國范圍內的論文造假、科研謊言仔細審視一圈,又會出現什么結果?

人們不愿相信的可能,或許已經是事實了:學術圈外的人看起來“不正常”的事,在圈內已是“習以為常”。

這些年,我們所看到的學術造假,俯拾即是、不勝枚舉。2015年,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團,就曾撤回旗下10個學術期刊已發表的64篇中國作者的論文。2010年,西北某高校6名教授實名舉報一博導學術造假,一校領導找6名教授談話,開口即是:現在高校弄虛作假成風,你們不要大驚小怪。確實,當論文造假產業鏈揭開冰山一角,外人的大驚小怪,或許真的是見識短淺,在有些人看來,掛名也好、代寫也罷,這值得拿出來說事兒么?相比于諸多“不正常”構成的常態,一本正經的人才顯得固執與滑稽,如此儒林百態真有令人咂摸不透的荒誕。

我們不能忽視審視論文導向的醫務工作者的成績評價機制。這次所撤的107篇論文,大多是一線的醫務工作者,在門診、手術之余,論文依然是評價的硬門檻。而臨床判斷水平、手術實施水平、挽救危急病人等指標,又沒有量化成客觀的評價機制。那么論文,就是評價的唯一出口了。由此也就不難理解論文何以掛名成風,并催生出產業。從某種程度看,論文獨大的評價體系,也難免是有些“不正常”的。

整治學術不端是該花大力氣了。需要矯正的,不只是作假的個人與單位,而是一種業已見怪不怪的土壤與空氣,深陷其中而不自覺的生態:論文的指揮棒下,萬千學者人頭攢動、爭搶版面;論文的寫作過程中,掛名、代寫恬然不以為怪;學術不端揪出后,罰酒三杯、點到為止。

整治的第一步,就是要喚醒全社會的敏感神經,意識到這些“太不正常了”,也別再用“風氣就這樣”得過且過了。

編輯:梁霄

關鍵詞:論文 作者 發表 學術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日本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免费 | 免费视频在线观看五丁香 | 在线国自产视频 | 中文字幕无线码一区二区 | 亚洲欧美国产爱 | 午夜国产乱码福利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