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黨派·聲音>社會服務 社會服務
小枸杞的扶貧大作用
民革青海省委會探索精準扶貧紀實
小枸杞的扶貧大作用
——民革青海省委會探索精準扶貧紀實
二〇一五年六月,民革青海省委會調研組在格爾木大格勒鄉調研枸杞種植。
二〇一六年九月,青海枸杞科學種植協會成立。民革青海省委會主委馬志偉為其揭牌。
小小一粒枸杞也能成為脫貧致富的法寶?處在世界屋脊的青海已經證明了這一模式的可行性。擁有國內第二大枸杞種植基地,有機枸杞種植面積位居全國首位,青海省在今年為當地枸杞產業發展制定了一個小目標——到2020年,建成人工枸杞基地4.7萬公頃,有機枸杞干果年產量達到15萬噸以上,實現產值100億元以上。
事實上,早在去年青海省兩會時,民革青海省委會就曾提交提案,建議青海發揮中國最大有機枸杞種植資源優勢,打造青海百億元枸杞產業。在此之前,省委會連續多年就枸杞產業發展調研建言,還促成了青海枸杞科學種植協會的成立。從組織調研,到黨員參與,再到跟蹤推進,民革青海省委會逐漸探索出一條以小枸杞為核心的脫貧致富之路。
尋求動力
瞄準枸杞產業優勢
擁有高原明珠青海湖和聚寶盆地柴達木的青海省,一直以來都給人以風光美麗、物產豐饒的印象。然而很多人不知道,這個僅有500多萬人口的省份卻是全國扶貧開發任務最重、難度最大的省份之一。
作為青海的民主黨派省級組織之一,民革青海省委會一直將青海的脫貧攻堅任務作為工作的重點。遵照民革中央“加強領導,提高認識,研究問題、找出扶貧的路徑和方法”的要求,民革青海省委會圍繞“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開展了一系列探索。
要脫貧,就要明白青海有什么?青海可以發展什么?幾經考量,長期關注柴達木盆地生態經濟發展的民革青海省委會將焦點放在了枸杞產業上。由于地處青藏高原,氣溫低、氣候干燥、光熱資源豐富,又多戈壁和鹽堿地,柴達木地區非常適合具有抗干旱、耐鹽堿特性的枸杞生長。柴達木枸杞也以果實大、顆粒重、品質好著稱。
目前,柴達木地區種植枸杞面積達42.2萬畝,是我國第二大枸杞種植基地,區域建設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12萬畝,有機認證的達9萬畝,是國內有機枸杞種植面積最大的區域。民革青海省委會認為,枸杞產業大有文章可做。
2011年,民革青海省委會在初步調研的基礎上,以黨派集體提案的形式,向青海省兩會提交了《關于做大做強柴達木枸杞產業提案》。提案指出,要充分利用這一資源優勢,切實做大做強柴達木枸杞產業,充分發揮其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當年,提案就被列入省政協重點督辦提案,時任青海省政協副主席陳資全專門赴海西州督辦提案,高度評價民革省委會提案,并督促落實提案中農業結構調整、農民增收、防沙治沙等八條建議。
持續關注
建言枸杞產業發展
盡管青海枸杞產業發展迅速,但在全國范圍內提起枸杞,人們的第一印象仍是寧夏紅。在民革青海省委會看來,青海的枸杞產業比之寧夏毫不遜色,甚至很多方面更有優勢。那么問題究竟出在哪里呢?
持續多年的調研,讓民革青海省委會發現,青海枸杞產業發展存在與市場需求掛鉤不緊密、不穩定是最大原因之一。此外,柴達木盆地的土地荒漠化問題、水資源緊張問題、礦區土地污染問題等也限制著枸杞產業的做大做強。
根據調研掌握的情況,民革青海省委會不斷調整思路,形成了多篇調研報告和政協大會發言、提案。在全國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上,民革青海省委會主委馬志偉以個人名義提交大會發言《讓戈壁荒漠開滿生態產業之花》,指出大力發展荒漠生態產業,實現生態環保和產業發展雙贏,是柴達木盆地發展的關鍵所在。他還就枸杞產業特別提出,柴達木盆地的氣候下形成的生態產品具備營養價值高的特點,枸杞種植既有傳統、又有規模,是當地出口的重要產品,應當重點發展。
除這篇大會發言外,民革青海省委會還在全國兩會和青海省兩會等場合,提交《關于將青海諾木洪枸杞產業園升級為國家級防沙治林業特色產業園區的建議》《關于立項建設柴達木盆地水資源配置工程的建議》《關于建立柴達木盆地國家荒漠化治理綜合試驗區的建議》《關于解決我省枸杞產業發展困局的提案》《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柴達木有機枸杞品牌戰略》等。
在這些提案中,民革青海省委會遵循這樣一個基本觀點:青海發展有機枸杞產業是解決荒漠化治理、精準扶貧、社會就業等問題的有效途徑,產業發展將實現了生態保護和民生改善,不僅能增加農牧民的收入,也是改善生態環境的有效途徑。
去年5月,民革青海省委會又專門組織召開了精準扶貧工作座談會、精準扶貧聯盟青海工作對接會、柴達木有機枸杞發展戰略研究座談會等一系列會議。邀請有關部門和專家學者,在座談交流之余,對青海枸杞種植、果品銷售、加工及效益發展、枸杞產業帶動精準扶貧工作方面進行了實地調研,從質量安全、枸杞種植規模化、企業化發展模式、枸杞產業后續發展、枸杞帶動旅游業發展等方面集思廣益。
精準發力
促成枸杞產業聯動
在柴達木地區,聚集了眾多的民革企業家,他們的企業也是民革青海省委會助力枸杞產業發展的重要抓手。這些企業就地建廠,為了提高枸杞品質,打造枸杞品牌,在省委會的指導下,與農戶建立了“農民經濟服務中心+基地+合作社+農戶”“公司+基地+農戶”或“公司+合作社+農戶”等產業化發展模式,提高了市場競爭機制和枸杞附加值。
僅以民革黨員企業家李剛所在的公司為例,該公司目前已建成六條蒸汽烘干線和枸杞鮮果榨汁,用于枸杞種植和深加工。公司為農戶提供按零農殘標準定位的枸杞有機肥、生物菌肥和鹽堿調理劑,進行枸杞病蟲害的統防統治,又以高于市場的價格收購村民的合格枸杞產品進行加工。通過5年的努力,當地農戶年人均收入4年內增加了4萬元,公司也因此發展成為枸杞行業的龍頭企業,產品遠銷歐美。
另一家民革黨員企業在種植枸杞的同時,思考著怎樣利用柴達木的光照條件,運用太陽能把水從地下抽上來。經過公司員工不懈的努力,太陽能抽水項目被國家科技部和財政部列入2012國家金太陽工程項目。項目落地后,有望逐步改變柴達木地區老百姓的用水用電問題,從而改變老百姓生活的狀況。
在這些龍頭企業的帶動下,不僅當地枸杞產業有了很大發展,當地農牧民也獲得了就業崗位,走上脫貧致富路。據不完全統計,2015年,農牧民種植枸杞收入已占到當地農牧民人均收入的44%,實現采摘勞務收入5.17億元。
去年9月,民革青海省委會還推動成立了青海枸杞科學種植學會,李剛任第一屆會長。民革青海省委會還有更大的愿望:希望通過政府參與引導,眾多的民革黨員企業家以及枸杞種植企業家,共同參與到柴達木有機枸杞產業的發展中,使柴達木有機枸杞實現區域化布局、多元化生產、規模化管理、集約化經營和社會化服務,從而帶動精準扶貧工作,實現生態農業、循環農業和高效農業的發展,實現柴達木盆地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精準扶貧工作和社會穩定的共贏。
編輯:李晨陽
關鍵詞:民革 青海 精準扶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