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黨派·聲音>統一戰線 統一戰線
“一帶一路”創多贏
——在陸創業臺青展西進雄心
在大陸創業的臺灣青年,是這樣一群人:他們靈敏、務實,對大陸的政策極為敏感。早些時候“雙創”在這個群體中的巨大反響正在逐步顯現,又有一個新名詞吸引了不少創業臺青的視線,那就是“一帶一路”。“一帶一路”的“路”上,不能,也不會缺少他們的身影。
點亮“一帶一路”上的文創明燈
6月6日上午,一個圓臉漢子走進中關村的一家孵化器華燦工場。衣著樸素的他資歷可是一點也不“低調”:“他是大陸第一也是唯一一個戶外運動博士。”華燦工場合伙人兼總經理李偉國頗感興奮地說,這個人,正是青海省旅游發展委員會副巡視員馬金剛。而他與李偉國的相識,則緣起于剛剛結束的一次臺灣創業青年赴西部以“一帶一路”為主題的調研。
在華燦工廠,馬金剛和李偉國熱情地聊起了青海優質的戶外運動資源和戶外運動產業的發展路徑。“青海本身海拔高,非常符合極限要求。對個人來說,運動比率更需要持續投入,而戶外運動尚缺乏完整體系,這是一片藍海!”李偉國興奮地說。
吸引李偉國和其他臺青的,當然不只是戶外運動資源。西部地區獨特的人文風貌讓臺青興奮不已:在滿腦子都是點子的臺青看來,這全是重要的商機。甚至,臺青們還熱情地給負責對接資源的地方政府出起了主意:“各地政府都提到了自有優勢產業,包含新能源、輕工業、農業,并邀請臺商投資。但這些都是有資金或技術壁壘的,老一輩臺企或臺二代或許有這種能力,普通的臺灣創業青年很難進入。臺青能帶來的,是創新思維和實操經驗,以及響應‘一帶一路’、‘雙創’和人文交流的熱情。我覺得,可以由政府出題,給青年創業或就業方向,比如舉辦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設計大賽,進到復賽后,分組到各少數民族,讓臺青跟當地民眾緊密生活一段時間,而后進入孵化器,透過輔導將設計作品商品化、量產,透過‘一帶一路’往外銷售,可以的話拉臺灣一把,帶上臺灣原住民作品共同推廣。”李偉國的“野心”,聽起來“燃”極了。
“文創軟實力不僅是臺灣優勢,也是兩岸青年感興趣且容易合作的一盞名燈。”他興奮地說,“希望兩岸攜手,把‘一帶一路’上這盞明燈點亮!”
政策鋪路更需信息搭橋
與李偉國和同伴們的行程幾乎交疊的,是2017年絲博會暨21屆西洽會。很長一段時間,西洽會都是絲綢之路經濟帶上著名的商貿洽談會,每年都吸引不少臺商前來參與。“一帶一路”戰略推出之后,西洽會的熱度更創了新高。不僅臺商數量增加了不少,更吸引了不少臺灣媒體前來。這些赴會的媒體人承擔著多重任務:不僅要幫助島內民眾了解“一帶一路”戰略的發展方向,更要“探聽”各地的產業特點、創業優勢,幫助臺青“登陸”大展拳腳。
“得咸陽者得天下。”說起咸陽,長期從事兩岸報道的臺灣記者蔡淑娟津津樂道,“咸陽是絲綢之路的起點城市,又號稱‘中國第一帝都’,文創產業可挖掘的資源很多。而且,咸陽今后的發展方向,是大陸立體交通的新樞紐、大西安的核心板塊。咸陽地理區位優越、資源豐富、產業聚集、環境良好,是一處風景獨好的風水寶地,創業投資發展的沃土。”
然而,這些“紙上得來終覺淺”的資料,自然都莫如親自去看一看來得實在。用自己的雙腳走過了大西北的古城古跡之后,蔡淑娟發了這樣的朋友圈:“這里人民性情與文化歷史與南邊大不同,我希望臺灣人多走進來看看!”
走進來看看,這不僅是媒體人對島內民眾的邀約,更是大陸不少地方“臺字口”工作單位的主要工作。這次西洽會,當地主辦部門特意邀請了臺灣最大商協會之一的臺灣區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以及臺灣中華海峽交流協會與臺灣“一帶一路”經貿促進會等商協會組織前來參加,響應者眾多。“西部地區的廣闊天地,是新一代臺商未來奮斗的熱土。”
“通過積極參與大陸的‘一帶一路’戰略,把更多商機拓展到東協、南亞與歐洲,正是借船出海的一步好棋。”臺灣知名媒體這樣評價道,“在陸臺商可積極關注“一帶一路”戰略帶來的沿線關稅減免、交通便利化與新的產能需求。”
“以前想起前往大陸投資,很多人只能想到福建、廣東等幾個有限的地方,但是打開地圖,你會發現西部很多地方其實臺灣人甚至都不知道在哪里。然而那里可能藏著巨大的機會,不能只做‘鴕鳥’,要走出來。”葛成彬說。
葛成彬算是兩岸媒體人中的“新兵”,在臺灣不長的媒體生涯中,厭倦了“小確幸”式的新聞,興致勃勃地與幾個朋友到了大陸,注冊了一家信息咨詢公司,在自媒體中推介兩岸商業信息。“我們這一路,有官方的活動也有自己的探訪,希望能給島內有志青年提供第一手的創業資訊。現在大陸很多地方有很好的政策,為臺青創業‘鋪’了路,我們希望能夠‘搭’上橋,讓島內青年更了解這些政策和地方的優勢。臺灣青年現在赴陸創業就業,其實最大的短板是信息。如果能站到信息高地上,不僅有意義,而且一定有效益!”葛成彬推一推眼鏡,顯得胸有成竹。
兩岸青年共享紅利
“一日青海行,眾生青海情,‘一帶一路’創多贏。”在大西北的壯美山川中間,李偉國寫下這樣一句話。在參訪、討論、交談里,青年全身關注,而在其他時間,他們也在思考著“一帶一路”戰略紅利讓兩岸青年共享的方法。“可以借‘一帶一路’之勢,拋除過去既有的交流模式,組織臺灣經貿團到各國販售商品。臺商賺到錢,自然會吸引更多臺商落地發展。”有的臺青這樣思考,還有的認為,目前“一帶一路”戰略區間內還有些地方政策由政府定,企業不是那么熟悉,可以先由政府召集有關企業進行研討,“討論出切合自身條件的響應‘一帶一路’的方向,使企業也能搭上‘一帶一路’的快車。而臺青則可以對接這些企業的資源,再結合自身實際延長產業鏈條,或者拓展發展領域。”還有的人,想得更遠:“像甘肅、青海等地,完全也可以發展成為‘一帶一路’艷羨各國進入大陸的門戶,在這些地方多謝交流活動、投資對接,建立優質孵化器邀請國際團隊入駐,以這里為跳板,把國際企業植入“一帶一路”市場。”說著說著,大家都禁不住摩拳擦掌,互相調笑“在下一盤很大的棋。”
“大西北相較于競爭激烈的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充滿機會,但必須經過縝密調研,找到合適切入點,就是一片藍海。短期透過“一帶一路”風口,一定能有巨大的關注度,但是否能產生商業價值,真的親身經歷才知道。”李偉國最后說。
編輯:李晨陽
關鍵詞:一帶一路 臺灣 青年 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