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人民日報:"生氣"無可厚非,但表達應有的放矢
德國杜塞爾多夫世乒賽落下帷幕,張繼科的意外出局,令許多粉絲深感遺憾。然而球迷們選擇了包容與理解,“比賽總有輸贏,只有從不上戰場的人,才永遠不會輸”。不再是力挺與批評的撕裂,如此和諧的一幕,不僅是觀眾心態的成熟表現,也是讓運動員重回巔峰最悅耳的掌聲。
進入互聯網時代,公共生活愈發由線下延伸到線上。從熱衷跟帖蓋樓,到頻頻微博互動,從個性表達觀點,到社群互幫互助,“人人都能手持麥克風”,公共輿論場從未像今天這般熱鬧。
但熱鬧里往往也少不了喧囂。一段時間以來,“大聲嘶吼”成了部分人表達自己的慣常方式,“一言不合就……”甚至入選了年度十大網絡流行語。粽子和豆腐腦要吃咸的還是甜的,相聲圈師徒反目應該支持師傅還是徒弟,熊孩子與路人打鬧誰更占理……簡單的議題討論輕易就會“開撕”,使得海納百川的輿論場變成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炙烤著網民焦躁的情緒,冰凍著并不復雜的真相。
從以前“不懂得生氣”,變得傾向“一言不合就生氣”,這一現象本身也在網上引發爭論。有人說,“會生氣”是個人權利意識的覺醒,恰恰是種社會進步。司機路怒是因為前車不遵守規則,用餐突然暴起是緣于孩子吵鬧影響公共秩序,面對侵犯個體權利的行為,“生氣”成為一些人表達社會是非觀念、提醒公民素養的主動選擇。
然而,當許多這樣的個體反應,通過社交網絡的放大發酵,就會成為互相點燃的引信。只和持相同意見的人們抱團,使得人們難以發現自己思考方式的漏洞,增加了走向極端的可能,這便是社會心理學中“集群極化”效應。在集群刺激之下,看似正當的“生氣”,逐漸演變成對自身權利的過度反應。
在一個多元社會,利益的沖突與妥協、價值的碰撞與交融、觀念的萌生與變遷不可避免。碰撞沖突中,“生氣”無可厚非,但表達“生氣”的方式卻應該有的放矢。任何時候,“灼傷彼此”“以毒攻毒”都不是消解分歧、化解矛盾的良策。
當“吃瓜群眾”身陷情緒泥沼,就需要有人挺身相助。對那些有能力定紛止爭的人來說,絕不能僅僅滿足于當一個網紅或者大V,而要憑借自己的專業知識和理性精神,引導網民共建當代中國公共輿論領域的“羅伯特議事規則”,通過和諧有序的探討、條分縷析的解惑,避免網民陷入集群極化的陷阱。
去年9月,圍繞要不要建大型對撞機,丘成桐和楊振寧在網絡上各抒己見;緊接著,針對要不要產業政策,林毅夫和張維迎公開辯論。這樣的理性交鋒,沒有動輒揮舞道德大棒,而是思維碰撞、火花四射。在尊重對方前提下切磋觀點,不僅沒有讓哪一位當事人“掉價”,反而讓真理越辯越明,讓真相蕩濁滌清。
色彩斑斕的世界離不開每一種顏色的匯聚。任何一項公共政策的形成,都要經過從分歧到最大公約數的陣痛;任何一件輿論爭議的解決,也是依賴感同身受的換位思考,而不是黨同伐異的不斷爭吵。說到底,“不合”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言”就“不合”、“不合”就“生氣”的簡單粗暴。多些彼此尊重寬容,少些一言不合,方能讓彌漫社會的戾氣、火氣,轉變成彌合差異的和氣、彌足珍貴的朝氣。
編輯:梁霄
關鍵詞:放矢 生氣 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