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12屆全國政協雙周協商座談會>十二屆全國政協第六十八次雙周協商座談會 十二屆全國政協第六十八次雙周協商座談會
無障礙環境建設也要“面向未來”
在8日召開的雙周協商座談會上,來自科技企業的江濤作為專家,介紹了人工智能對殘障人士信息交流無障礙的新成果,他甚至還把裝備帶到了現場。
在他發言的時候,環形會議桌中間的三臺電子屏上,也漸次出現了他說出的每一個字。參會人員饒有興致地對照著文字與耳朵所聽到的字句之間的差別。
“準確率怎么樣?”“能不能裝到手機上?”“在手機上的運算速度如何?”……江濤回應著會場的問題,也讓大家進一步認識了無障礙設施未來的可能性。
無障礙設施要“接地氣”,從細微處盡可能解決當下殘障人士的障礙難題,而新技術、新設想、新規劃的制定,也讓無障礙環境面向未來,用先行一步的姿態“提前”滿足殘障人士的需求成為可能。
“今天的無障礙已經遠遠超出了傳統意義上的建筑設施的領域,涉及科技研發、城鄉建設、醫療衛生、教育培訓、文化傳播等各個方面。”來自清華大學建筑學院的莊惟敏提出,無障礙需要創新發展。
在他看來,目前對無障礙創新發展的資源投入還很不夠。“應當加大力度支持無障礙新型智庫的建設和相關領域人才培養,增加財政支持和科研投入,促進成果轉化,提升無障礙建設的科技含量,讓無障礙創新發展成為建設小康社會、民生改善的重要抓手。”
教育也是“無障礙”面向未來的重要方式,王新憲委員建議,教育部在相關高等院校開設無障礙專業課程,鼓勵高等院校建立相關機構,開展無障礙研究,進一步落實特教學校的無障礙設施配置。張海迪委員則提出,“特別要采取措施推進學校無障礙改造,要讓殘疾人在通往未來的道路上實現全面的無障礙。”
而不論是發展科技、創新理念、提升教育,面向無障礙環境建設的未來,從根本上還是需要一代又一代國人對于殘障人士尊重、關懷的態度。正如邵琪偉委員所說,“加強無障礙環境建設宣傳,在全社會倡導禮讓、關心、關愛特殊人群的和諧文化。”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無障礙 建設 環境 面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