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聚·焦點聚·焦點
徐健:兒童劇應規避幼稚玩鬧與高臺說教
目前中國擁有3.8億兒童,兒童劇的市場無限廣闊、大有可為,但實際上由于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真正有意愿又有經濟能力通過走進劇場的方式觀看兒童劇的觀眾非常有限。如何讓有限的兒童觀眾利用好劇場空間,完成一次奇妙的戲劇之旅;如何讓那些兒童劇稀缺地區的孩子也能盡快實現他們的劇場夢想、打開藝術的想象大門,承擔兒童劇演出、推廣工作的從業者們身上的擔子不輕。現如今,兒童劇演出存在過度市場化、簡單化、功能化的傾向,走向了幼稚玩鬧與高臺說教的兩個極端。我們更熱衷于研究市場需要什么,更注重追求舞臺上的花樣翻新,而對兒童成長發育各個階段特點的研究不夠、對兒童劇作為特殊劇種的文化觀照不足。
全國兒童劇優秀劇目展演、中國兒童戲劇節、上海國際兒童戲劇節、國家大劇院國際兒童戲劇節……近年來,以兒童戲劇為主體的戲劇節、展演構成了當下戲劇演出市場的一道特殊景觀。這些節慶活動一方面凸顯了各相關部門機構對兒童劇創作演出的重視,另一方面也印證著兒童劇巨大的消費需求和廣闊的發展潛力。不斷攀升的數據背后,是迅速膨脹的產業規模、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和數量龐大的觀賞需求,也使兒童劇演出市場進入了一個發展的“臨界點”——全新的市場語境為兒童劇進一步發展帶來了契機,然而數量激增的背后,創作、演出、市場等各個環節存在的問題也逐漸暴露了出來。
節慶展演多、雜、亂
兒童劇《想飛的孩子》劇照 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當下大多兒童劇的節慶、展演活動,給人的印象是多、雜、亂。雖然經過多年發展,兒童劇創作在藝術質量上有了很大提高,特別是在現實題材方面,取得了突破,涌現了中國兒藝的《特殊作業》《時間森林》、北京兒藝的《想飛的孩子》、長春演藝集團有限公司的《大山里的紅燈籠》等優秀作品,但一些創作演出中出現的不良傾向仍舊從創造思維、藝術觀念、美學表達等方面制約著兒童劇的健康發展,一些非藝術因素主導著兒童劇的實踐走向。優秀原創作品缺失,劇本創作質量有所下降,同質化傾向較為明顯,故事扎堆于人們所熟知的幾部經典童話,形象塑造雷同,缺少能夠給孩子留下深刻印象的典型形象。創作者用成人的思維代替兒童的想象,更多注重教化、灌輸道理,缺乏蹲下來與孩子一同創造的童心、童趣。兒童劇對觀眾的定位較為模糊,缺乏明確的觀劇引導,家長從花哨的宣傳中很難判斷孩子是否適合觀看。舞美出現視聽絢爛的“大制作”傾向,過度依賴多媒體、威亞、干冰噴霧等技術性手段,以互動式的游戲渲染劇場氣氛,以逗樂孩子為目標,偏離了兒童劇故事性、藝術性的根本。近些年,隨著演出市場、產業規模的逐漸擴大,大量創演機構帶著投機、功利心態介入兒童劇演出,借助兒童劇的市場撈金,再加上優秀原創劇本匱乏,優秀創作團隊、人才缺失,兒童劇的創作門檻降低,致使跟風、山寨、抄襲現象突出,從業人員變得參差不齊、魚龍混雜。對于這些現象、問題,如不及時加以研究、關注,長此以往,必將成為兒童劇未來健康發展的掣肘。
讓文學性滋養創作
兒童劇創作水平的高低與劇本質量的高低密切相關,針對近些年兒童劇創作出現的問題,業內專家疾呼當務之急是抓劇本質量的提高。為什么劇本創作年年喊,優秀兒童劇劇本還是這么“難產”?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很多,其中有一點不容忽視,那就是對兒童劇“文學性”的關注不夠。這種“文學性”,一方面體現在藝術形象的創造上。目前,根據每年演出劇目的數量而言,兒童劇能夠提供給兒童的舞臺形象成百上千,但是大多平庸膚淺,能在兒童觀眾心目中留下深刻印象的形象屈指可數。不是我們的創作者沒有創造“形象”,而是在這些形象的提煉打磨上缺少耐心和情感,尚停留在短平快、高大上的理念化階段就匆匆推向市場。我們希望更多文學性形象的回歸,希望創作者秉持“工匠精神”打磨人物,為孩子們從小種下“感動”心靈的形象種子。
另一方面,體現在同兒童文學的密切聯系上。中外有很多成熟的兒童文學作家,但我們的兒童劇對這些作家,尤其是當下作家的作品很少觸及,鮮有從這些文學創作中吸收營養的例子。這兩年,中國兒童文學創作進入了一個新的增長期,不少作家作品受到國際兒童文學界的關注。而在兒童劇中,觀眾似乎看不到兒童文學發展的最新趨向,一些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與舞臺似乎存在天然的鴻溝,這不能不說是兒童劇創作的一種缺憾。今天的兒童文學已經為出版界、教育界帶來了市場的生機,成為出版行業新的經濟增長點,兒童劇的從業者也應當抓住這一發展契機,開發好兒童文學這個題材、內容的源泉。如此一來,既可以緩解劇本荒的問題,也可以為未來的創作打開一個新的空間。
對作品進行功能性減負
兒童劇不單單給予孩子們“玩樂”,它還通過藝術的形式幫助孩子認識世界,讓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去處理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這就需要在創作中協調成人思維與兒童思維的關系問題。成人思維是理性的、社會化的,而兒童思維是感性、純粹且富有想象力的,從不同思維方式出發進行兒童劇創作的效果截然不同。現如今,兒童劇創作中出現的一些偏差很大程度上源自成人思維的“越位”:內容上,以成人視角寫故事,以嚴肅的社會話題規范孩子的成長,強行植入成人世界的道德準則、行為方式,片面將兒童劇等同于教育劇、道德劇;形式上,為追求熱鬧歡快的觀演效果,過度依賴技術性的展示,借助大量現場互動活躍劇場氣氛,漫無邊際地制造舞臺的奇幻效果,使作品在各種戲劇藝術之外的功能雜糅中負重累累。
兒童劇《特殊作業》劇照 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兒童劇的觀眾敏感真誠,舞臺上的一個細節、一個場面,甚至是不經意的一句話都可能在其內心世界留下深刻印象。然而,真正有價值的互動,不是演員邀請孩子們上臺參與演出或者走到孩子們中間分發禮物,不是教孩子們表演的技巧或者調動現場的氣氛,不是給他們制造或模擬影視化的觀賞感受,而是回歸戲劇本體,形成一種親近感、認同感、示范性,讓孩子們理解戲劇藝術的獨特魅力,培養他們未來參與社會、融入生活的一些基本技能,并把戲劇里人與人相處交流的方式、解決問題的辦法應用到實際生活中。那種簡單化地將兒童劇等同于互動劇、游戲劇、娛樂劇的觀念,不僅是對兒童劇這種藝術形式的不尊重,也是對兒童成長、兒童審美需求的不尊重。給孩子們更多寧靜和純真,讓他們快樂地享受成長、感受藝術,這是兒童劇從業者的職責,也是努力的方向。
編輯:位林惠
關鍵詞:兒童劇 幼稚 戲劇 兒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