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警惕輿論毀了誤機打人女博士的人生
6月1日,武漢一名在讀女博士因為誤機大鬧機場,掌摑機場女工作人員,被機場警方行政拘留十日,在網(wǎng)上引起軒然大波。媒體用了“名牌大學”“名校女博士”這樣的字眼作報道,“高分低能”成為網(wǎng)友指責其行為用得最多的詞語。隨后,女博士欲搭乘飛機的管理方法航表示,女乘客將被列入法航黑名單,在全世界范圍內對女乘客禁飛,這還沒完,被打女職工所在的機場地服亦在向民航局申請,將其列入中國民航黑名單旅客,這意味著一旦申請批準,女博士在國內很可能將不能乘坐民航航班出行。
女博士打人事件中,輿論呈一邊倒態(tài)勢,基本上都是批評其素質與學歷不成對比,我并非想為其辯駁,事實明擺著,她沒有按時登機,違反契約精神,無禮糾纏在先,無故打人在后,無論從情理還是法理上,她都是毫無疑義的過錯方。與被打機場值機人員小段遭遇顧客打罵絕不還手,所體現(xiàn)出的超強職業(yè)約束能力相比,女博士的做法確實沒有體現(xiàn)出一名高知分子應有的道德水準和素質水平。所以,網(wǎng)友的批評并非毫無道理。
如果事件止于女博士因為打人被行政拘留十日,說這樣的處罰她罪有應得,我覺得可以理解,畢竟她的行為已經觸犯了法律,作為成年人,就應該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但是法航與中國民航接踵而來可能禁飛的懲罰以及網(wǎng)上持續(xù)發(fā)酵的批判輿論不禁令我擔心,這樣的懲罰是否過度。看起來,做出這樣的處罰決定似乎都是有理的。對于法航來說,提前“封殺”這樣一個行為素質低下的乘客有利于降低公司運營中的風險事件發(fā)生概率。對于機場地服而言,女員工受了委屈,出于維護員工權益的目的,申請對其禁飛似乎也無不可。對于網(wǎng)友來說,一個高級知識分子仗著自己某種優(yōu)勢社會地位欺辱一位機場服務人員,倚強凌弱,在公平正義的網(wǎng)友眼里怎么能夠容忍?法律之外,航空公司出于自身管理運營對她做出了“裁決”,普通網(wǎng)友出于義憤對她做出“宣判”,或許,后面女博士就讀的學校、工作單位、周圍的朋友都將對她做出道德判斷、輿論懲罰乃至實際處罰。這些,恐怕是她在情急之中出手打人時來不及考慮的。
女博士固然有錯,在與機場女服務員的對峙中,她處于強勢地位,可是在一波又一波不受控制、撲面而來的社會懲罰與制裁中,她毫無疑問是被動無助,處于弱勢地位的。我不是說她應該被原諒,無原則原諒他人的那是圣母,我是說,她應該被救贖,輿論批評應該成為工具,而不是目的,輿論對人的救贖應該體現(xiàn)在幫助認清錯誤,促進反思上,而不是道德感、正義感的宣泄上。正如法律的目的不是懲罰,而是教育是救贖,是為了幫助觸犯法律的人改正錯誤,洗心革面,以后更好融入社會,輿論批判的目的也不是懲罰,而是救贖,是為了警醒犯錯者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在挑戰(zhàn)集體道德底線,是社會輿論所不容的。
事情一旦發(fā)生就會起連鎖反應,就像多米諾牌骨,女博士挑戰(zhàn)了法律、挑戰(zhàn)了公序良俗,就自然會接受來自法律、來自社會接二連三的懲罰回應,這本無可辯駁。但是,作為網(wǎng)友,我們也應該想到,即使一時激憤的語言也可能產生聯(lián)動的“蝴蝶效應”,特別是網(wǎng)絡輿論還具有不可控的特性,也許在不經意間,我們就為這即將被壓垮的“犯錯者”的心靈添加了“最后一根稻草”。
我經常反思,我們的法律以及社會輿論是否缺乏一種寬容、仁慈的精神。對于犯了錯的人,我們總是有噴薄而出的正義感,恨不得傾盡所有激憤,一股腦發(fā)泄到犯錯者身上,最好用唾棄的口水將他們淹沒,讓他們永遠翻不起身,抬不起頭,如果可能,額頭上再烙上一個大大的錯字,走到哪里也不能忘了曾經犯過的錯。這種一錯定終身,“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思維,使被曝光在網(wǎng)絡上的熱點事件經常走向不可控的地步,我們是罵得爽快后即拋之腦后,那些當事者卻陷在無休無止的煩惱和困境中,而這些遠遠大于他們本來應該承受的懲罰。
出手傷人,造成他人身心受害,擾亂機場秩序,行政處罰十日不為過;因為個人素質造成機場信用低下,被幾大航空公司封殺,這也不為過;因為上述懲罰造成生活、工作、學習的困擾不便,這也不為過,畢竟都是咎由自取。可是,我們也不必站在道德制高點上對她過于苛責指指點點,畢竟人誰無過,只要處罰起到教育目的就應該適可而止,如果這些處罰甚至切斷了她的生活、發(fā)展后路,那么這就不是在教育、救贖,而是在毀人了。所以,讓我們多一些寬容,多一些諒解,千萬別讓自己的一時憤慨成為壓垮他人的“最后一根稻草”。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女博士 輿論 機場 打人 懲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