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南水北調工程通水兩年:破水資源短缺瓶頸 經濟生態效益凸現
(砥礪奮進的五年)南水北調工程通水兩年:破水資源短缺瓶頸 經濟生態效益凸現
中新社北京6月5日電 題:南水北調工程通水兩年:破水資源短缺瓶頸 經濟生態效益凸現
中新社記者 劉辰瑤
作為中國跨區域調配水資源、緩解北方水資源嚴重短缺現象的戰略性設施,同樣也是世界距離最長、規模最大的調水工程,南水北調工程自提出構想數十年來一直備受全球關注。
“南水北調不僅是供水工程,更是保障水安全的戰略選擇,必將為經濟社會可持續健康發展提供重要基礎支撐。”國務院南水北調工程建設委員會辦公室主任鄂竟平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表示,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通水運行的兩年來,取得了社會、經濟、生態等綜合效益。
供水保障有力
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通水以來,受水區覆蓋北京、天津2個直轄市,及河北、河南、山東、江蘇等省的33個地級市,為受水區開辟了新的水源,改變了供水格局,提高了供水保證率。
南水北調東線總公司總經理趙登峰介紹說:“東線一期工程自通水以來,累計調入山東境內水量約19.9億立方米,大大緩解了山東水資源短缺矛盾。”
“中線一期工程通水,使北京、天津、石家莊、鄭州、新鄉、保定等18座大中城市的供水保障能力得到有效改善。截至今年5月31日,中線一期工程累計調入干渠78.7億立方米,累計分水量74.7億立方米,惠及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四省市達5300萬人。”南水北調中線建管局局長于合群告訴記者。
水質大幅改善
“南水北調成敗在水質。”鄂竟平表示,在工程建設的同時,加強水污染治理和生態環境建設是重中之重。
“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間,東線治污規劃及實施方案確定的治污項目426個已全部建成,主要污染物入河總量比規劃前減少85%以上,提前實現了輸水干線水質全部達標的莊嚴承諾,并穩定達到了地表水Ⅲ類標準,沿線生態環境顯著改善。
中線丹江口庫區及上游環境保護和生態修復工作受到廣泛關注。《丹江口庫區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三五”規劃》于2017年3月22日經國務院批準,并于5月27日印發實施。規劃實施分區分類管控,估算總投資196億元人民幣,將支持水源區建設一大批水污染防治、水源涵養和生態建設、風險管控三大治理任務15類治理項目。
在受水區,水質改善則更為明顯。北京市自來水集團的監測顯示,使用南水北調水后自來水硬度由原來的每升380毫克,降至每升120至130毫克。
生態效益顯現
工程通水以來,北京、天津等受水區6省市加快了南水北調水對當地地下水水源的置換,已壓減地下水開采量8億立方米。北京市、河南省鄭州市和許昌市城區以及山東省平原地區等超采區的地下水位已經開始回升。南水北調工程的生態效益不斷顯現。
山東省通過東線工程向東平湖、南四湖上級湖分別生態調水0.55億立方米、1.45億立方米,極大地改善了“兩湖”的生產、生活和生態環境,有效防范了可能引發的東平湖、南四湖生態危機。
2014年,為保護南四湖下級湖的湖泊生態環境,江蘇省利用南水北調工程進行應急生態補水累計8069萬立方米。通過東線水環境治理,提高了區域水環境容量和承載能力,使得工程沿線的城鄉水環境極大改善。曾以臟亂差聞名的“煤都”徐州,也以碧湖、綠地、清水打造成為宜人居住的綠色之城。
經濟效益顯著
鄂竟平告訴記者,東、中線一期工程通水后,由于沿線省市增加了水資源的供給,直接給城市人口供水,并兼顧重點區域的工農業供水,每年將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
與此同時,南水北調受水區是重要的工業經濟發展聚集區、能源基地和糧食主產區,通過調水可以讓這些地區破除水資源短缺的瓶頸,更加有利于這些地區發揮區位優勢、資源優勢,建立富有特色的主導產業,并促進關聯產業的發展。
編輯:薛曉鈺
關鍵詞:南水北調 水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