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評論:民辦學校成老百姓首選 政府當自省
前些日子,一個初中同學來訪,說他的孩子參加了幾所民辦初中的“小升初”預錄考試,孩子成績不錯,都通過了,請我幫忙參謀參謀;就在同一天,我又接到了一個遠方親戚的電話:即將小學畢業的孩子參加了一所本地很有名氣的民辦學校的預錄考試,3000多人競爭800個入學指標,孩子成績排在800名開外,親戚找到我這個“教育業內人士”,希望能幫忙想辦法……
其實,每年的這個季節總能遇到很多這樣的事。這個季節,就是各民辦中小學提前招錄考試的季節。放眼全國,各類有關“民辦學校招生火爆”的新聞也是屢屢充斥媒體報端。作為常年工作在基層的教師,筆者對此現象總覺得有話要說。
2003年《民辦教育促進法》出臺,旨在鼓勵和吸收社會力量參與辦學,以分擔政府辦教育的壓力。如今,中小學民辦教育迎來了發展的春天。這與各級政府不遺余力促進民辦教育發展有很大的關系,也給老百姓提供了更多選擇的可能,應該說是利國利民的大好事。但是,當民辦學?!盎鸨钡搅顺蔀槔习傩盏氖走x,就不得不重新審視了。
經濟發展了,老百姓荷包鼓了,愿意多花錢選擇民辦學校的優質教育服務是極正常的。但是,拎著錢袋子擠民辦學校的都是有錢人嗎?非也!實際上,民辦學校的相當一部分家長也是工薪族、打工族等中低收入人群。荷包不殷實還擠民辦學校?這會被人們無情地斥為不理性。為了下一代生活得更好,為了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勒緊褲腰帶”“砸鍋賣鐵”甚至“賣血”,從來就是中國老百姓的傳統。這種傳統只說明老百姓教育投入熱情高,而非“不理性”。如果政府舉辦的公辦學校足夠優質,且優質公辦教育資源足夠多的話,老百姓還會“不理性”到了花大錢上學的程度嗎?
我聽說有一個國家級貧困縣,全縣中考考生接近一半來自縣城的幾所民辦名校,這個數字還不包括分散在下面的鄉鎮民辦學校。
這說明什么?第一,“民辦學?;鸨爆F象非經濟發達地區獨有,貧困地區尤甚。與民辦學?;鸨纬蓮娏曳床畹氖青l鎮公辦學校急劇萎縮,一個轄區人口近3萬人的鄉鎮中學,輸出的考生不足百人,你相信嗎?公辦學校萎縮是老百姓對非優質教育主動放棄的結果,反映出老百姓對公辦教育的不滿意。第二,在這個貧困縣,理應由政府埋單的免費教育支出,至少有一半由老百姓埋單了。貧困縣財力有限,辦教育花不起錢,選擇“民”進“公”退,老百姓又樂意埋單,給政府節約了錢,本無可厚非。但如果放棄了近一半的教育投入,還偷著樂,就足以說明地方政府的動機很不純——有意放棄承辦教育的主體責任,把辦教育的成本轉嫁給老百姓。這樣做的后果是,老百姓腰包被掏空了,消費能力打了折扣,地方經濟發展缺乏后勁,非但教育沒辦好,經濟也跟著受拖累。
所以,在地方政府的教育大棋局里,不能只有優質民辦教育的棋子,還要有更多優質公辦教育的棋子,這樣老百姓才真的有了選擇的機會。不能因為民辦教育得到了大發展,就放棄對優質公辦教育的投入。
要發展優質公辦教育,繞不過兩個關鍵因素。一個是錢,加大對公辦教育的投入,“再窮不能窮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口號上;另一個是人,發展優質公辦教育需要優秀的教師隊伍?,F在的公辦教育,政府不能說沒投錢,但是所投的錢主要花在了學校硬件上,例如有專項資金建氣派的教學樓、買高端的教學設備(有些僅僅是擺設),卻一直沒錢(或說沒政策)改善教師工資待遇。很多公辦學校高樓建起來了,優秀教師卻流失了。無法吸引優秀人才進入教師隊伍,公辦學校的優質化從何談起?
公辦和民辦教育,本來同屬社會教育資源,并非天生的你死我活的競爭關系,不是非得扶一個壓一個。恰恰相反,它們猶如人之兩條腿,只有協調發展齊頭并進,才能相得益彰,共同撐起一地教育的大棋局。龔知棟(作者為一線教師)
編輯:梁霄
關鍵詞:評論 民辦學校 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