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聲·政情>觀察 觀察
織密法網嚴懲侵犯個人信息犯罪
侵犯公民個人信息行為已成為一種公害,民法、刑法等各個法律部門必須互相配合,盡快形成一個有機統一的個人信息保護法律體系。只有將保護公民個人信息的法網織嚴織密,才能最終使公眾免遭侵擾,并取得個人信息保衛戰的壓倒性勝利。
最高法、最高檢《關于辦理侵犯公民個人信息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將從2017年6月1日起施行。司法解釋對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行為和適用法律進行了進一步的明晰。不僅是買賣公民個人信息違法,房產中介之間交換公民個人信息也將構成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違法行為。
在現實生活中,不僅買房賣房過程容易泄露公民個人信息,買車、辦理會員卡、辦理銀行卡等都是個人信息泄露的重要途徑。之所以如此,是因為行業內鬼已成為侵犯個人信息犯罪的重要主體。除了房地產中介,銀行、教育、快遞、工商、電信、電商等行業的內部人員,泄露公民個人信息造成的危害均十分嚴重。因此,兩高司法解釋對行業內鬼的個人信息泄露行為予以了重點關注,不僅認定內鬼之間的個人信息交換行為違法,而且將內鬼入罪的門檻減半,一般人提供50條高度敏感信息入罪,內鬼達到25條就夠入罪條件。
近年來,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形勢較為嚴峻。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現象日益增多,更為嚴重的是,此類違法犯罪已經形成了完整的利益鏈,甚至是灰色產業鏈。在這個鏈條上,有內部人員利用職務便利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也有人盜取企業或部門采集的個人信息,還有人將個人信息放在網上公開叫賣。從事電話推銷的各色商家,以及網絡電信詐騙分子和各類不法分子,則成為這個鏈條的最終需求端。
目前多數敲詐勒索或電信詐騙犯罪,都是以非法獲取個人信息為作案前提的,侵犯公民個人信息刑事案件已經成為許多犯罪行為的誘發源頭。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行為不僅給社會帶來巨大經濟損失,而且可能導致特別嚴重的社會危害。此前曾連續發生了幾起,學生因個人信息泄露而遭遇電信詐騙的案件,最終導致一些受害人猝死或自殺。
過去一段時期里,廣大公眾淪為不法分子眼中的“透明人”,財產甚至生命安全都處于巨大的風險之中,造成這種局面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相關法律不健全導致個人信息保護不力。為了改變此前相關法律操作性差、威懾力不足等問題,即將施行的兩高司法解釋本著從嚴懲處精神設置定罪量刑標準,違法所得數額超過5000元即可入罪。另外,司法解釋還加大了網絡服務提供者的信息網絡安全管理責任,因瀆職導致用戶個人信息泄露的,也可能追究其刑事責任。
兩高司法解釋的施行,對目前公民個人信息泄露嚴重的勢頭,無疑將產生有效遏阻作用。但是,要想徹底扭轉侵犯公民個人信息案件多發、常發的態勢,就必須進一步織密法網,不斷加大司法打擊力度。
今年“兩會”期間,《民法總則》獲人大表決通過,并將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中國民事法律制度在從此開啟“民法典時代”的同時,個人信息保護也由此奠定了堅實的法律基礎。針對互聯網和大數據等技術發展帶來的侵害個人信息現象,《民法總則》首次確立了個人信息權利,規定了個人信息的保護規則。在《民法總則》發出個人信息保護的“宣言”之后,相關民事權利體系的構建工作即將展開,販賣個人信息、網絡電信詐騙等現象將得到有效遏制。
侵犯公民個人信息行為已成為一種公害,民法、刑法等各個法律部門必須互相配合,盡快形成一個有機統一的個人信息保護法律體系。只有將保護公民個人信息的法網織嚴織密,才能最終使公眾免遭侵擾,并取得個人信息保衛戰的壓倒性勝利。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公民 侵犯 法網 犯罪 保護